第074章 前世风雨,后世尘烟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御史台侍御史杨慎矜。”
“京兆府尹卢绚。”……

所有在兴庆宫上朝的官员,都要登记在册。登记的内容不仅有姓名、官职和年龄,甚至还包括身高和形体特征,并需经过军士们的简单搜身。

当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备荆轲那一类携刀而来、上殿弑君的猛人和秦武阳那样懵懵懂懂的愣头青。

蹄声隆隆,两队策马持槊的龙武卫军士,押赴着以骨咄禄婆匐可敦为的两百多名突厥王庭主要贵族,前往宫门与金吾卫交接,突厥贵族们随后将被金吾卫径直押往花萼相辉楼,他们在那里等待皇帝处置。

李琅跟岑参、李嗣业等人随同龙武卫而来,但他们位卑职小,没有资格进兴庆殿面君,只能候在宫门外等待皇帝旨意。

左相牛仙客身体月前患疾,一直未愈,最近愈严重,浑身绵软乏力,已经卧床难起,只得告病免朝,牛延跟他的两位兄长一同随侍父亲床榻,不曾入宫。

白居易的诗:“千官雁一行”,非常贴切,一众京官们如行行大雁般整齐穿过宫门。

李琅候在宫门口,闲来无事,便仔细听着门官给每一个官员唱名报进。

作为一个喜欢读史的人,李琅在听到这一个个熟悉的历史名字时,心中感概万千:

这些官员绝大多数出自李姓皇族和武周以来残余的世家大阀,很少有平民阶层出身的官员。

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南北朝叫“士族统治”,后世叫“阶层固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官二代、官n代”现象,当官的子子孙孙当官,穷百姓世世代代都是穷百姓,这是一个国家变成一滩死水,丧失活力,走向衰败的明显标志。

“阶层固化”跟“土地兼并”是乱世来临和朝代更替的两个最基本前兆,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武则天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利用酷吏和各种血腥手段大肆打压王公贵族和世家门阀,她一个女人,却没有妇人之仁,对贵族世家该杀的杀,该抄家的抄家,干净利落,并且在用人制度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武则天改革科举,开创武举、自举、试官、殿试等多种合理制度,让大批寒门子弟晋身官场,利用科举出身的平民之士逐渐代替世袭的贵族和门阀,“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这是国家欣欣向荣的极好举措,不过,武则天一死,没有被清除干净的残余的世家门阀卷土重来,重新把持朝政。

其实,大唐现在面临两个最迫切的朝政:

一是要废除过时的租庸调制,调和人口、土地和税赋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改革科举制度,摒弃荐举,贫富子弟一体同仁,科举考试实行公平、公正、公开。

当下,天下百姓和士子怨声载道,这两个政改事实上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可惜,尽管很多官员明白这一点,但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拥有高官厚禄、豪宅美妾,占有大片土地,改革会让他们失去这一切,所以他们不但不会支持改革,反倒会极力阻碍变革。

日落大明宫,帝国在不可逆转地衰落,曾经辉煌的大唐帝国将在朝廷君臣的醉生梦死中逐步走向尾声。

不过这也没关系,让皇帝和帝国官僚们继续这样醉生梦死地走下去吧,在漫天烟尘中,该来的滚滚铁骑终将是会到来的。

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市将会在铁蹄下彻底变成一片废墟。曾经高不可攀的宫城,将成为赤脚农民军尽情蹂躏的泥草地。

“华轩绣觳皆消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长安,这个曾经包容万千的城市,这个带着前所未有辉煌和荣耀的城市,这个盛名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政治中心的城市,在历经了唐朝的盛世繁华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在长安建都。

前世风雨,后世尘烟,亭台宫阙,都成残垣。繁华落尽,王侯长眠。站在人间,看浮云变幻,任由残砖碎瓦,铭刻变迁。

金玉其外,往往败絮其中,光鲜的表面下,往往藏污纳垢,盛世之下,往往掩盖着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予以解决,便会盛极而衰。这,又叫“历史周期律”。

当然,李琅本身无意“为国为民”,那么高尚的意境他还达不到。曾几何时,李琅只想“农夫山泉有点田”,甚至老婆娶不到,孤独一生也无所谓。

回到唐代,李琅也只想“依山傍水种山田”,利用后世的知识赚点小钱,建一个古韵悠然的农家小院,娶一房贤妻,再纳两个美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世无争,清晨搂着贤妻观晨雾,黄昏抱着美妾看夕阳。这如花美眷,这似水流年……

李琅的要求高吗,不高。如果不但连这么一点微末要求都达不到,而且有人还把他脏破的茅草屋给强拆,把他微薄的田产给霸占,那这事就严重了。

至于到底严重到什么地步,现在还不能确定。李琅是农夫,但不是懦夫,反正是“树活一块皮,人争一口气”。

……

兴庆殿,宽阔庄严,宦官们在多处燃起了熏香,殿内香味萦绕,李隆基在宦官王公公的随侍下登上了御座。

“恭祝陛下,万寿无疆……恭祝陛下,万寿无疆……”

站在殿中的众官手持笏板,层层向皇帝山呼见礼,行礼时手中的笏板必须端正,不得歪斜,否则罚去一个月的俸禄。

笏板又称朝板,是唐朝官员上朝时的特色工具,五品以上的官员使用象牙笏,五品以下的低级官吏使用竹笏,如果朝臣有事启奏皇帝,还可以在笏板背面写字以防止遗忘。

“平身。”皇帝抬手回礼,声音轻快,显示皇帝今天心情很不错。

“起。”皇帝话音一落,殿前宦官便高声宣唱。

“谢陛下。”君臣见礼后,众官这才按照职位高低分列朝班。

大国朝会,礼不可废。如果官员不按照等级品秩站立,或未经皇帝允许随便讲话,或无故离开队列等等,同样也都要被罚俸一月。

君臣见礼列班完毕,朝会正式开始。

王公公大声宣读了王忠嗣从青海湖回的军情塘报。

“臣启陛下,今吐蕃败北,突厥国灭,我大唐盛名远播,实乃新元大喜,陛下圣明,臣等愿肝脑涂地,辅佐陛下开创天宝盛世。”

百官之、右相李林甫手持象牙笏,先出班启奏,先朗声说上一番“过年话”,他一边奏言一边窥探皇帝脸色。

李隆基今天特别高兴,脸庞上泛起淡淡红晕,笑容在缓缓绽放,刚刚改元天宝,边关就连获大胜,为天宝盛世迎来了两个开门红,这是未曾预料到的大好兆头,他焉能不兴奋异常。

李林甫见皇帝兴高采烈,忙接着奏道:“小勃律为我安西四镇西南屏障,吐蕃与大食联军六万进攻小勃律,来势汹汹,小勃律必定国弱难支。若小勃律陷于吐蕃,就会严重威胁到我安西四镇。

唇亡齿寒,不可轻视,我军应即刻增援小勃律,而目前四镇总兵力堪堪三万七千余,陛下,臣以为,可令王忠嗣挟青海湖大胜之威,领率数万青海湖大军千里增援小勃律,痛击来犯之敌,”

李林甫这番话并非完全出于公心,而是意图借此机会调走王忠嗣这尊“大神”,他好趁机染指西南军权,剪除太子羽翼。

章节目录

言情推荐阅读:

我要当盛唐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我要当盛唐皇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