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电脑里的秘密
路玫的轻微变化,路迪不可能视而不见,但她感到高兴,每个人都喜欢陈小山,关心意义上的喜欢,她没有理由不高兴,何况是自己姐姐。
她找来一台电脑,陈小山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上网,打字,对时局的认识,杂志文章写作以及如何与各种人交往。写文章应该不是难事,陈小山在书院的时候,老狗曾要求学生做作文一样,让他写过许多东西,而且作文的标题怪得让人吐血,如关于佛教的《救世与救心》、伊斯兰教的《智慧诠释》以及对基督的认识《走出伊甸园》,甚至有一篇作文的题目叫《涂山的上帝之迷》。路迪问,这些文章都写了吗,陈小山痛苦地说,哪敢不写,不仅要写,而且要写好,写得不好就要挨打,老狗手中的竹丝不长眼睛,打下去,伤不了身子,就是疼,钻心的疼。
说话间,陈小山情不自禁摸摸**,最受罪的地方就是小**,想起来就疼。直到前两年,陈小山摸清了老狗的心思,知道怎么写这类文章不挨打,渐渐的,老狗终于不再动不动打人。
说起这些,路迪突然想去见见老狗,这个严厉的老家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在陈小山嘴里,没听到几句老狗的好话,打人、喝酒、睡女人,仿佛是个坏透了的老私塾,而让你不得不服的是他能教出一个陈小山这样的学生,可想而知,他自己肚子里有多大一瓶墨水。
路迪先教陈小山简单的电脑应用,这些对陈小山来说并不难,只要路迪操作一遍,他便烂记于心,两天之后,路迪居然没什么可教的了。能背下一屋子书的陈小山,记忆力简直天下无敌。
有了电脑,陈小山把自己窝在房间里,甚至通宵不眠,他在XP上装上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键盘输入,试图寻找每一种涂山话的归属。打开国外的网站,网页上显示的语言,他大都能读懂,和他所学稍有不同的是表述方式的差异,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在发展,而陈小山仍然停留在他们的古代,甚至现在的国家还没出现,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陈小山的心中,他们曾叫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王朝。
电脑就像一扇天窗,开启了他通往罗马的条条大路,每一条路就是一种语言;路迪虽然看不懂那些奇异的文字,但看到陈小山着魔似的,也陪着他兴奋。这才是她希望看到的陈小山。
也许最合适陈小山的工作,并不是记者,但是记者的工作能让他很快融入这个社会,不管是哪个阶层,都很容易接触到。展现在记者面前的社会,相对要透明得多。
到《华夏新闻周刊》上班这一天,白总亲自把陈小山送到国际部,他介绍说:“小陈会好几门语言,尤其阿拉伯语,不是一般的懂,是精通。先由路迪带一段时间,上路后再具体安排工作。”在整个杂志社,只有白总懂阿拉伯语,几次前往阿拉伯国家的采访,都由他亲自出马。中东和非洲是大家最不愿意去的地方,炎热、战乱和传染病,说起来就害怕,主要还是中东,看国际局势的发展,又快要开战了,按白总的意思,陈小山就是那个将要代替他出征中东的人。
《华夏新闻周刊》并不是一个混日子的地方,不仅要能写几篇好文章,还要有耐心和体力;周刊的节奏和日报一样紧凑,大家的神经绷得像闹钟的发条,压力极大。大家对陈小山的到来感到新鲜,不时的围上来。他们对这个连总编都夸赞的年轻人既好奇又担忧,女编辑好奇的是陈小山眉清目秀的小帅哥形象,但遗憾的是,有路迪带着,她们最多流流口水,没她们什么事;男编辑呢,好奇的是这个公子哥会不会干活,有副好面孔并不代表一定能干,想在这里混出个名记的身份并不难,但首先是要混得下去,一年半载出不了活,自己都不好意思呆下去,就像那些广告业务员,半年下来,一个单也签不下了,留着何用?
陈小山坐的是原来一个实习生的位子,现在回去写毕业论文了,毕业后也不知有没办法进这家单位。《华夏新闻周刊》就是这样,想进的人进不来,有更好路子的拍拍**就走,太累了。从这里离职的人,一是进大企业,负责宣传,其次是自己做公关公司,靠原来的资源,代理几家国际企业的中国公关事务。
陈小山一脸谦卑的样子,很快给了大家一个好印象。
他心里其实很得意,他已经成了一名坐办公室的人,村里人一定想象不到,汤家屋的涂山客当上了记者,在他们眼中,记者首先是电视上拿麦克风的那种,威风得很。昨天他和蒲罗旺通电话,蒲罗旺早就嫉妒得想把他生煎了,来自同一个村,两个人的命怎么就差那么多呢,一个挤在集体宿舍里,一个住在美女家中,一个成天在大厨房闻着油烟味,一个坐着宝马上下班。不过,蒲罗旺感到安慰的是,现在有个漂亮的大同妹子被他哄得团团转,说过些日子带出来给陈小山瞧瞧。
热闹一阵后,大家各干各的,陈小山坐在自己的小格子间里,按路迪的吩咐,先一本一本细读《华夏新闻周刊》的过刊,看看杂志的风格和文章的写法,然后做做笔记。看了一会杂志后,陈小山打开他桌子上的电脑,电脑里处处是曾经的使用者的痕迹,卡通的桌面,搞笑的小贴纸,更让他吃惊的是,明明是一个女孩,在她留下的几处文字中,却喜欢另一个女孩。这样也行吗,女孩和女孩能做什么?
她们是同班同学,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她一直处在彷徨中,想表白,又怕遭到拒绝,最后连朋友也做不成,文字里尽是另一个女孩的喜怒哀乐和她的爱怜,每当有男孩对那个女孩表现出好感,她就惴惴不安,几天沉浸在苦痛不堪中。她们尝试过亲嘴,蜻蜓点水般,那种偷尝禁果的感觉,仿佛上帝正在给她机会,让她如临爱河,让她满足、甜蜜又激起她的无限希望。
读着这种文字,陈小山感觉太不可思议了。如果叫他和蒲罗旺亲个嘴,会怎样呢?
这就是传说中的同性恋,一个外语学院小女生的爱情选择?在另一个文件夹里,他找到了两个女孩的合影,其中一个短发女孩应该就是那个实习生,另一个娇小的女孩很符合文字中的描写,虽然长相和路迪不在一个档次,但楚楚可爱,是极讨男人喜爱的女孩。
这两个女孩,一个叫夭夭,一个叫灼灼。很热闹的名字。
直到中午,路迪叫陈小山去吃饭,才放下这几篇文章。午饭有人请,杂志社文体部一个叫李奇的同事,李社长的侄儿。
自从路迪进杂志社,李奇就缠上她了,三天两头要请路迪看演唱会或者吃饭,以前,这种邀请经常收到,一般都知难而退了,惟独李奇执著。据说他在文艺记者里也是个腕,背靠着《华夏新闻周刊》这棵大树,在演艺圈没几个人敢不买他的账,他的嘴里永远是你没听过的明星绯闻,而且还和一些二三线的演星时不时搞点暧昧。路迪接到邀请后犹豫了一下,她回道:“我得把我的徒弟带上?”她想让陈小山见识一下这种张口明星闭口导演的牛记者,以及那些光鲜的明星后面是怎样的糜烂和龌龊。李奇立马答应了。
在杂志社,没人知道路迪的背景,连社长也只是一知半解;其实路迪并不想隐藏自己,只是没必要去宣扬。大家每天见路迪开着好车上下班,但没有人知道她的车是谁给的,如果是别人包的二奶,却又从没见她和任何一个男人出入过。路迪的神秘更让李奇感到好奇,他曾说要把路迪介绍给某某国际大导演,但被路迪一口回绝了,让她去演戏这不糟蹋人吗?她要想进演艺圈,哪用得着李奇这种新闻痞子。
饭桌上,陈小山低头吃饭,他现在已经习惯了饭馆里的饭菜。李奇的口才非常好,一套一套,只要他想,一定能把一双躺着的筷子说到它站起来。李奇动不动就说:“某某电影或电视剧看了吗,那个女一号,现在住哪哪哪,是谁包养的,凭什么让她出演,那是谁谁谁投资的。”
李奇对这个不苟言笑的陈小山不太注意,他只在乎路迪——路迪的一颦一笑,甚至路迪吃饭的样子。他问路迪想看谁的演唱会,或者想看谁的电影的首演式。但路迪似乎对谁也不感兴趣,这份傲,更让李奇着迷。
一顿饭下来,陈小山羡慕地说:“那个李记者怎么什么都知道,真神。”
路迪没好气地说:“你要想知道的话,你会比他更神。”
她找来一台电脑,陈小山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上网,打字,对时局的认识,杂志文章写作以及如何与各种人交往。写文章应该不是难事,陈小山在书院的时候,老狗曾要求学生做作文一样,让他写过许多东西,而且作文的标题怪得让人吐血,如关于佛教的《救世与救心》、伊斯兰教的《智慧诠释》以及对基督的认识《走出伊甸园》,甚至有一篇作文的题目叫《涂山的上帝之迷》。路迪问,这些文章都写了吗,陈小山痛苦地说,哪敢不写,不仅要写,而且要写好,写得不好就要挨打,老狗手中的竹丝不长眼睛,打下去,伤不了身子,就是疼,钻心的疼。
说话间,陈小山情不自禁摸摸**,最受罪的地方就是小**,想起来就疼。直到前两年,陈小山摸清了老狗的心思,知道怎么写这类文章不挨打,渐渐的,老狗终于不再动不动打人。
说起这些,路迪突然想去见见老狗,这个严厉的老家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在陈小山嘴里,没听到几句老狗的好话,打人、喝酒、睡女人,仿佛是个坏透了的老私塾,而让你不得不服的是他能教出一个陈小山这样的学生,可想而知,他自己肚子里有多大一瓶墨水。
路迪先教陈小山简单的电脑应用,这些对陈小山来说并不难,只要路迪操作一遍,他便烂记于心,两天之后,路迪居然没什么可教的了。能背下一屋子书的陈小山,记忆力简直天下无敌。
有了电脑,陈小山把自己窝在房间里,甚至通宵不眠,他在XP上装上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键盘输入,试图寻找每一种涂山话的归属。打开国外的网站,网页上显示的语言,他大都能读懂,和他所学稍有不同的是表述方式的差异,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在发展,而陈小山仍然停留在他们的古代,甚至现在的国家还没出现,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陈小山的心中,他们曾叫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王朝。
电脑就像一扇天窗,开启了他通往罗马的条条大路,每一条路就是一种语言;路迪虽然看不懂那些奇异的文字,但看到陈小山着魔似的,也陪着他兴奋。这才是她希望看到的陈小山。
也许最合适陈小山的工作,并不是记者,但是记者的工作能让他很快融入这个社会,不管是哪个阶层,都很容易接触到。展现在记者面前的社会,相对要透明得多。
到《华夏新闻周刊》上班这一天,白总亲自把陈小山送到国际部,他介绍说:“小陈会好几门语言,尤其阿拉伯语,不是一般的懂,是精通。先由路迪带一段时间,上路后再具体安排工作。”在整个杂志社,只有白总懂阿拉伯语,几次前往阿拉伯国家的采访,都由他亲自出马。中东和非洲是大家最不愿意去的地方,炎热、战乱和传染病,说起来就害怕,主要还是中东,看国际局势的发展,又快要开战了,按白总的意思,陈小山就是那个将要代替他出征中东的人。
《华夏新闻周刊》并不是一个混日子的地方,不仅要能写几篇好文章,还要有耐心和体力;周刊的节奏和日报一样紧凑,大家的神经绷得像闹钟的发条,压力极大。大家对陈小山的到来感到新鲜,不时的围上来。他们对这个连总编都夸赞的年轻人既好奇又担忧,女编辑好奇的是陈小山眉清目秀的小帅哥形象,但遗憾的是,有路迪带着,她们最多流流口水,没她们什么事;男编辑呢,好奇的是这个公子哥会不会干活,有副好面孔并不代表一定能干,想在这里混出个名记的身份并不难,但首先是要混得下去,一年半载出不了活,自己都不好意思呆下去,就像那些广告业务员,半年下来,一个单也签不下了,留着何用?
陈小山坐的是原来一个实习生的位子,现在回去写毕业论文了,毕业后也不知有没办法进这家单位。《华夏新闻周刊》就是这样,想进的人进不来,有更好路子的拍拍**就走,太累了。从这里离职的人,一是进大企业,负责宣传,其次是自己做公关公司,靠原来的资源,代理几家国际企业的中国公关事务。
陈小山一脸谦卑的样子,很快给了大家一个好印象。
他心里其实很得意,他已经成了一名坐办公室的人,村里人一定想象不到,汤家屋的涂山客当上了记者,在他们眼中,记者首先是电视上拿麦克风的那种,威风得很。昨天他和蒲罗旺通电话,蒲罗旺早就嫉妒得想把他生煎了,来自同一个村,两个人的命怎么就差那么多呢,一个挤在集体宿舍里,一个住在美女家中,一个成天在大厨房闻着油烟味,一个坐着宝马上下班。不过,蒲罗旺感到安慰的是,现在有个漂亮的大同妹子被他哄得团团转,说过些日子带出来给陈小山瞧瞧。
热闹一阵后,大家各干各的,陈小山坐在自己的小格子间里,按路迪的吩咐,先一本一本细读《华夏新闻周刊》的过刊,看看杂志的风格和文章的写法,然后做做笔记。看了一会杂志后,陈小山打开他桌子上的电脑,电脑里处处是曾经的使用者的痕迹,卡通的桌面,搞笑的小贴纸,更让他吃惊的是,明明是一个女孩,在她留下的几处文字中,却喜欢另一个女孩。这样也行吗,女孩和女孩能做什么?
她们是同班同学,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她一直处在彷徨中,想表白,又怕遭到拒绝,最后连朋友也做不成,文字里尽是另一个女孩的喜怒哀乐和她的爱怜,每当有男孩对那个女孩表现出好感,她就惴惴不安,几天沉浸在苦痛不堪中。她们尝试过亲嘴,蜻蜓点水般,那种偷尝禁果的感觉,仿佛上帝正在给她机会,让她如临爱河,让她满足、甜蜜又激起她的无限希望。
读着这种文字,陈小山感觉太不可思议了。如果叫他和蒲罗旺亲个嘴,会怎样呢?
这就是传说中的同性恋,一个外语学院小女生的爱情选择?在另一个文件夹里,他找到了两个女孩的合影,其中一个短发女孩应该就是那个实习生,另一个娇小的女孩很符合文字中的描写,虽然长相和路迪不在一个档次,但楚楚可爱,是极讨男人喜爱的女孩。
这两个女孩,一个叫夭夭,一个叫灼灼。很热闹的名字。
直到中午,路迪叫陈小山去吃饭,才放下这几篇文章。午饭有人请,杂志社文体部一个叫李奇的同事,李社长的侄儿。
自从路迪进杂志社,李奇就缠上她了,三天两头要请路迪看演唱会或者吃饭,以前,这种邀请经常收到,一般都知难而退了,惟独李奇执著。据说他在文艺记者里也是个腕,背靠着《华夏新闻周刊》这棵大树,在演艺圈没几个人敢不买他的账,他的嘴里永远是你没听过的明星绯闻,而且还和一些二三线的演星时不时搞点暧昧。路迪接到邀请后犹豫了一下,她回道:“我得把我的徒弟带上?”她想让陈小山见识一下这种张口明星闭口导演的牛记者,以及那些光鲜的明星后面是怎样的糜烂和龌龊。李奇立马答应了。
在杂志社,没人知道路迪的背景,连社长也只是一知半解;其实路迪并不想隐藏自己,只是没必要去宣扬。大家每天见路迪开着好车上下班,但没有人知道她的车是谁给的,如果是别人包的二奶,却又从没见她和任何一个男人出入过。路迪的神秘更让李奇感到好奇,他曾说要把路迪介绍给某某国际大导演,但被路迪一口回绝了,让她去演戏这不糟蹋人吗?她要想进演艺圈,哪用得着李奇这种新闻痞子。
饭桌上,陈小山低头吃饭,他现在已经习惯了饭馆里的饭菜。李奇的口才非常好,一套一套,只要他想,一定能把一双躺着的筷子说到它站起来。李奇动不动就说:“某某电影或电视剧看了吗,那个女一号,现在住哪哪哪,是谁包养的,凭什么让她出演,那是谁谁谁投资的。”
李奇对这个不苟言笑的陈小山不太注意,他只在乎路迪——路迪的一颦一笑,甚至路迪吃饭的样子。他问路迪想看谁的演唱会,或者想看谁的电影的首演式。但路迪似乎对谁也不感兴趣,这份傲,更让李奇着迷。
一顿饭下来,陈小山羡慕地说:“那个李记者怎么什么都知道,真神。”
路迪没好气地说:“你要想知道的话,你会比他更神。”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