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太史慈
感谢书友“扯蛋之王”的评价票。这个……三万字换三张评价票……惭愧啊……
————————
虽说萧恩猜到了自己被赶出来的原因是饭量问题,不过如果他听到自己离开郑府以后,郑玄与管家的对话,估计还是会气得火冒三丈。
当然了,萧恩没听到那些话,所以也没有火冒三丈。他只是骑马缓缓而行,一面思考接下来要去哪里。说真的,大儒虽多,可是作为穿越者外加蔡邕和郑玄的双料弟子,有资格给他指导的真心不多。本来荀爽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荀爽现在蹲在汉水一带,萧恩还想去北方边境看一看呢,时间上有些来不及。至于颍川(注1)群儒,虽说有探访的价值,但是颍川大儒太多,一个个拜访的话,时间还是不够啊……或者干脆就放弃去北疆,直接转头去汉水,之后还可以去荆州找找司马徽和庞德公(注2)——不过天知道这两个家伙现在是什么情况啊!
萧恩边走边想,等他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迷路了。其实萧恩不是路痴,只是东莱这边他就是人生地不熟,外加从郑府出来时候就只顾闷头往北走,结果这一神游天外,就彻底迷路了。
“啊咧,今晚看了只能在外边宿营了。”萧恩看了看西面,那里夕阳已经映红了半边天空,“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说了。”
萧恩身上行李不少,干粮当然也不是没有。不过那东西属于战略储备,现在还远远没到要动用这些东西的时候。东莱郊外山林众多,以萧恩的身手,打一些野味还是办得到的。至于扎营,反正只是临时过夜,随便在路边找个地方就行。
萧恩运气还算不错,很快就抓住了一只野兔。打猎这种事情——尤其是临时起意外加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打猎,可不是身手好就能搞定的,那些小动物也聪明着呢,有个风吹草动就藏起来,至于大动物,那也得知道它们的狩猎区域才行啊。只是,这只野兔是在一个陷阱里抓住的,而萧恩可以保证,自己绝对没有设下陷阱。
“唉,江湖救急,在陷阱里留下点钱算了。”
萧恩挠挠头,还是决定拎走野兔。只是就在他抓起野兔的时候,一个稚嫩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动作:
“不许乱动!”
萧恩放下野兔——反正在陷阱里,兔子也跑不掉——回头看向声音来源。那是一个七八岁的少年,手里握着一杆木质长枪指着萧恩。少年身后背着一张短弓,腰间挂着几只野兔,看样子,倒像是个小猎手。
“那个,我只是想买下这只兔子。你看,我都把钱放在这里了。”
萧恩指指地上的铜钱,虽说不多,不过买下一只兔子绰绰有余了。
“不告而取即为贼!”少年不依不饶。
“好吧好吧。”萧恩举着双手退开两步,让那个少年走上前来。
少年警惕地看着萧恩,直到萧恩退了一丈左右,才过去拿起了兔子,顺便把萧恩放在陷阱里的钱扔给了萧恩。
“我说小子,商量下,我买你的兔子行不行?”萧恩接过铜钱,问道。
“我不叫小子!我叫太史慈!”
“好吧,姓太的小子。”萧恩当然知道太史慈不姓太,不过反正无聊,逗逗这家伙就当打发时间了。
“我姓太史!而且我也不是什么小子!”太史慈大声抗议。
“行,太史小兄弟。你那只兔子多少钱,我买。”
“多少钱也不卖给你这个小贼!”太史慈显然对萧恩的第一印象很差。
“你怎么就一门心思认定我是贼了?我也是没办法,人总是要吃东西的啊。”萧恩挠头不已,虽说自己对劝诱太史慈本来也没什么想法,不过被对方一门心思认定为小贼那就有点丢人了。
看着太史慈狐疑的眼光,萧恩干脆拿出了杀手锏:
“喂喂,我可是康成公的弟子。你信不过我,还信不过康成公的眼光?”
“呿,我还说我是伯喈先生的弟子呢!你拿什么证明?”
“我老师可真没收过你这种弟子……”萧恩无语,“你认字不?我这里有老师和康成公的名帖。”
“认字,我娘教过我。”
说着太史慈接过了萧恩拿出来的名帖,仔细看了看,又双手递还给萧恩:
“原来你真是康成公和伯喈先生的弟子,失敬失敬。”
“算了,不知者不怪。话说你这只兔子卖不卖?我还饿着呢。”
“卖是可以,不过您应该没有住的地方吧?我家离这里不远,不妨今晚住到我家里——对了,还没请教您的姓名?”
“萧恩,字文归。喂,先说好饭费和住宿费啊,省得你到时候漫天开价。”
“我才不会!”太史慈大声抗议,“我娘对我说过,做人要讲究信义。您既然是康成公的弟子,我当然不会收您的钱。”
“呃,虽然想问你信义和收钱到底有什么关系,不过还是先解决温饱问题要紧。太史小兄弟,麻烦你了。我先去牵上马。”
————————
太史慈家住在东莱城郊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子里——说起来萧恩也是真不熟悉这一带的情况,而且他手上也没有地图,东汉时期更没有卫星导航,所以萧恩完全不知道距离他所走的小路不到两百米(注3)的距离,只是中间树林挡住了萧恩的视线。
太史慈的家相当简陋,只是一个普通的茅草屋,外带一圈篱笆圈成的院子而已。小院子里种了点蔬菜,养了几只老母鸡,一个中年妇人正在院中洗衣服。
“娘,你又不注意休息。”
太史慈走进小院,立刻扑上去夺过了母亲手中的衣物。
“慈儿,娘现在还能干,当然要多做点。”
“可是阿娘,慈儿现在已经能打猎赚钱了!”太史慈挺了挺胸,指着手中提着的野兔。
“大好男儿,怎能成天打猎!你要认真读书,今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太史夫人不悦地说道。
“可是娘……”
太史慈还想辩解,不过太史夫人注意到站在门口的萧恩,打断了太史慈的话:
“慈儿,这位先生是?”
“太史夫人贵安,在下会稽萧文归,是康成先生的弟子。今日不慎迷路,幸亏太史小兄弟带路,才走出密林。”萧恩赶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
“娘,他不但是康成公的弟子,还是伯喈先生的弟子呢。”
“原来是康成公和伯喈公的高足,失敬失敬。”太史夫人起身回了一礼,虽说家境贫寒,但是太史夫人的表现绝不像普通百姓。
“娘,我看他迷路了,就邀请他来家里住一晚。”
“遇人有难,仗义相助,做的不错。”太史夫人夸赞了太史慈一句,又转向萧恩,“萧公子请先进屋内安坐,贱妾这就去准备饭食。”
“有劳夫人了。”
萧恩躬身行礼,之后在太史慈的引领下走进了房中。
太史慈家虽然从外边看上去相当破旧,不过屋内的布置却相当精致,家具虽然陈旧,但摆放整齐,而且一尘不染。甚至萧恩还发现,靠墙的一处书柜上,竟然还有不少竹简(注4),看样子还是经常被人翻看。可以看得出,太史家当年应该也是个诗书传家的大族,只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家道中落才变成现在这副样子。
“你看的都是什么书?”萧恩指了指墙边的书柜,问太史慈道。
“《论语》、《汉书》、《战国策》之类的,家里书少,也买不起新书,只能看以前的旧书。都是我娘在教我。”
“看你的样子,好像还会些武艺?”
萧恩是明知故问,不过一个七岁孩子,敢独自出去打猎,就算会点功夫,也是很危险的。
“嗯,家传的枪谱,我照着练的。弓箭是打猎时候自学的。”
“你没想过去拜师大儒?康成公可就住在南边(注5)。”
“我也想啊,不过我走了家里怎么办?我爹死得早,现在就剩我娘一个人,我可不放心。而且求学的话,也要花不少钱呢。”太史慈愁眉苦脸地叹了一口气。
“也是……”
萧恩耸耸肩,虽说他确实可以把太史慈介绍给郑玄,不过郑玄收不收就难说了,毕竟太史慈的天赋更多体现在武艺而非经学上。至于太史慈担心的经济问题反而是小问题,萧家在东莱虽说没有产业,但是在北海国还是有商号的。
两人随便聊了一会,太史夫人也做好了饭菜并端上桌来。三人吃过晚饭之后就各自睡下,虽说太史夫人坚持让萧恩睡到太史慈的房间,不过萧恩还是客厅打了个地铺,将就了一晚。
————————
注1:汉代私学在颍川发展的最好。至于对颍川不太了解的读者,只要记住荀彧、荀攸、郭嘉都是出身颍川就行。当然,这个时候,萧恩去了也未必能见到荀彧和郭嘉,这时候荀彧10岁,郭嘉3岁。另外这个时候,华歆、邴原和管宁这“三人一条龙”应该也在颍川学习。
注2:这两个人资料实在少,这个时候庞德公应该是在襄阳,但司马徽真心不知道。不过就算都在襄阳,现在恐怕也还不是名士级别的人物(估计这两个人应该还不到三十岁)。
注3:汉朝显然没有“米”这个计量单位,从严谨的角度来说,这里确实应该用“丈”或者“尺”,不过为了方便,以后除非对话,描述距离的时候还是用“米”来做单位。另外,汉尺和现在的市尺不同,一汉尺大约是厘米左右。
注4:因为当时书籍成本高,而且识字率极低,所以普通百姓家中是不会有书籍的。
注5:太史慈是东莱黄县人,郑玄当时应该是隐居在东莱不其一带,虽然是同郡,不过是胶东半岛南北两端。
————————
虽说萧恩猜到了自己被赶出来的原因是饭量问题,不过如果他听到自己离开郑府以后,郑玄与管家的对话,估计还是会气得火冒三丈。
当然了,萧恩没听到那些话,所以也没有火冒三丈。他只是骑马缓缓而行,一面思考接下来要去哪里。说真的,大儒虽多,可是作为穿越者外加蔡邕和郑玄的双料弟子,有资格给他指导的真心不多。本来荀爽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荀爽现在蹲在汉水一带,萧恩还想去北方边境看一看呢,时间上有些来不及。至于颍川(注1)群儒,虽说有探访的价值,但是颍川大儒太多,一个个拜访的话,时间还是不够啊……或者干脆就放弃去北疆,直接转头去汉水,之后还可以去荆州找找司马徽和庞德公(注2)——不过天知道这两个家伙现在是什么情况啊!
萧恩边走边想,等他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迷路了。其实萧恩不是路痴,只是东莱这边他就是人生地不熟,外加从郑府出来时候就只顾闷头往北走,结果这一神游天外,就彻底迷路了。
“啊咧,今晚看了只能在外边宿营了。”萧恩看了看西面,那里夕阳已经映红了半边天空,“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说了。”
萧恩身上行李不少,干粮当然也不是没有。不过那东西属于战略储备,现在还远远没到要动用这些东西的时候。东莱郊外山林众多,以萧恩的身手,打一些野味还是办得到的。至于扎营,反正只是临时过夜,随便在路边找个地方就行。
萧恩运气还算不错,很快就抓住了一只野兔。打猎这种事情——尤其是临时起意外加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打猎,可不是身手好就能搞定的,那些小动物也聪明着呢,有个风吹草动就藏起来,至于大动物,那也得知道它们的狩猎区域才行啊。只是,这只野兔是在一个陷阱里抓住的,而萧恩可以保证,自己绝对没有设下陷阱。
“唉,江湖救急,在陷阱里留下点钱算了。”
萧恩挠挠头,还是决定拎走野兔。只是就在他抓起野兔的时候,一个稚嫩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动作:
“不许乱动!”
萧恩放下野兔——反正在陷阱里,兔子也跑不掉——回头看向声音来源。那是一个七八岁的少年,手里握着一杆木质长枪指着萧恩。少年身后背着一张短弓,腰间挂着几只野兔,看样子,倒像是个小猎手。
“那个,我只是想买下这只兔子。你看,我都把钱放在这里了。”
萧恩指指地上的铜钱,虽说不多,不过买下一只兔子绰绰有余了。
“不告而取即为贼!”少年不依不饶。
“好吧好吧。”萧恩举着双手退开两步,让那个少年走上前来。
少年警惕地看着萧恩,直到萧恩退了一丈左右,才过去拿起了兔子,顺便把萧恩放在陷阱里的钱扔给了萧恩。
“我说小子,商量下,我买你的兔子行不行?”萧恩接过铜钱,问道。
“我不叫小子!我叫太史慈!”
“好吧,姓太的小子。”萧恩当然知道太史慈不姓太,不过反正无聊,逗逗这家伙就当打发时间了。
“我姓太史!而且我也不是什么小子!”太史慈大声抗议。
“行,太史小兄弟。你那只兔子多少钱,我买。”
“多少钱也不卖给你这个小贼!”太史慈显然对萧恩的第一印象很差。
“你怎么就一门心思认定我是贼了?我也是没办法,人总是要吃东西的啊。”萧恩挠头不已,虽说自己对劝诱太史慈本来也没什么想法,不过被对方一门心思认定为小贼那就有点丢人了。
看着太史慈狐疑的眼光,萧恩干脆拿出了杀手锏:
“喂喂,我可是康成公的弟子。你信不过我,还信不过康成公的眼光?”
“呿,我还说我是伯喈先生的弟子呢!你拿什么证明?”
“我老师可真没收过你这种弟子……”萧恩无语,“你认字不?我这里有老师和康成公的名帖。”
“认字,我娘教过我。”
说着太史慈接过了萧恩拿出来的名帖,仔细看了看,又双手递还给萧恩:
“原来你真是康成公和伯喈先生的弟子,失敬失敬。”
“算了,不知者不怪。话说你这只兔子卖不卖?我还饿着呢。”
“卖是可以,不过您应该没有住的地方吧?我家离这里不远,不妨今晚住到我家里——对了,还没请教您的姓名?”
“萧恩,字文归。喂,先说好饭费和住宿费啊,省得你到时候漫天开价。”
“我才不会!”太史慈大声抗议,“我娘对我说过,做人要讲究信义。您既然是康成公的弟子,我当然不会收您的钱。”
“呃,虽然想问你信义和收钱到底有什么关系,不过还是先解决温饱问题要紧。太史小兄弟,麻烦你了。我先去牵上马。”
————————
太史慈家住在东莱城郊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子里——说起来萧恩也是真不熟悉这一带的情况,而且他手上也没有地图,东汉时期更没有卫星导航,所以萧恩完全不知道距离他所走的小路不到两百米(注3)的距离,只是中间树林挡住了萧恩的视线。
太史慈的家相当简陋,只是一个普通的茅草屋,外带一圈篱笆圈成的院子而已。小院子里种了点蔬菜,养了几只老母鸡,一个中年妇人正在院中洗衣服。
“娘,你又不注意休息。”
太史慈走进小院,立刻扑上去夺过了母亲手中的衣物。
“慈儿,娘现在还能干,当然要多做点。”
“可是阿娘,慈儿现在已经能打猎赚钱了!”太史慈挺了挺胸,指着手中提着的野兔。
“大好男儿,怎能成天打猎!你要认真读书,今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太史夫人不悦地说道。
“可是娘……”
太史慈还想辩解,不过太史夫人注意到站在门口的萧恩,打断了太史慈的话:
“慈儿,这位先生是?”
“太史夫人贵安,在下会稽萧文归,是康成先生的弟子。今日不慎迷路,幸亏太史小兄弟带路,才走出密林。”萧恩赶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
“娘,他不但是康成公的弟子,还是伯喈先生的弟子呢。”
“原来是康成公和伯喈公的高足,失敬失敬。”太史夫人起身回了一礼,虽说家境贫寒,但是太史夫人的表现绝不像普通百姓。
“娘,我看他迷路了,就邀请他来家里住一晚。”
“遇人有难,仗义相助,做的不错。”太史夫人夸赞了太史慈一句,又转向萧恩,“萧公子请先进屋内安坐,贱妾这就去准备饭食。”
“有劳夫人了。”
萧恩躬身行礼,之后在太史慈的引领下走进了房中。
太史慈家虽然从外边看上去相当破旧,不过屋内的布置却相当精致,家具虽然陈旧,但摆放整齐,而且一尘不染。甚至萧恩还发现,靠墙的一处书柜上,竟然还有不少竹简(注4),看样子还是经常被人翻看。可以看得出,太史家当年应该也是个诗书传家的大族,只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家道中落才变成现在这副样子。
“你看的都是什么书?”萧恩指了指墙边的书柜,问太史慈道。
“《论语》、《汉书》、《战国策》之类的,家里书少,也买不起新书,只能看以前的旧书。都是我娘在教我。”
“看你的样子,好像还会些武艺?”
萧恩是明知故问,不过一个七岁孩子,敢独自出去打猎,就算会点功夫,也是很危险的。
“嗯,家传的枪谱,我照着练的。弓箭是打猎时候自学的。”
“你没想过去拜师大儒?康成公可就住在南边(注5)。”
“我也想啊,不过我走了家里怎么办?我爹死得早,现在就剩我娘一个人,我可不放心。而且求学的话,也要花不少钱呢。”太史慈愁眉苦脸地叹了一口气。
“也是……”
萧恩耸耸肩,虽说他确实可以把太史慈介绍给郑玄,不过郑玄收不收就难说了,毕竟太史慈的天赋更多体现在武艺而非经学上。至于太史慈担心的经济问题反而是小问题,萧家在东莱虽说没有产业,但是在北海国还是有商号的。
两人随便聊了一会,太史夫人也做好了饭菜并端上桌来。三人吃过晚饭之后就各自睡下,虽说太史夫人坚持让萧恩睡到太史慈的房间,不过萧恩还是客厅打了个地铺,将就了一晚。
————————
注1:汉代私学在颍川发展的最好。至于对颍川不太了解的读者,只要记住荀彧、荀攸、郭嘉都是出身颍川就行。当然,这个时候,萧恩去了也未必能见到荀彧和郭嘉,这时候荀彧10岁,郭嘉3岁。另外这个时候,华歆、邴原和管宁这“三人一条龙”应该也在颍川学习。
注2:这两个人资料实在少,这个时候庞德公应该是在襄阳,但司马徽真心不知道。不过就算都在襄阳,现在恐怕也还不是名士级别的人物(估计这两个人应该还不到三十岁)。
注3:汉朝显然没有“米”这个计量单位,从严谨的角度来说,这里确实应该用“丈”或者“尺”,不过为了方便,以后除非对话,描述距离的时候还是用“米”来做单位。另外,汉尺和现在的市尺不同,一汉尺大约是厘米左右。
注4:因为当时书籍成本高,而且识字率极低,所以普通百姓家中是不会有书籍的。
注5:太史慈是东莱黄县人,郑玄当时应该是隐居在东莱不其一带,虽然是同郡,不过是胶东半岛南北两端。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