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半两(资料)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
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

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货

“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是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观但也有人认为,圆形方孔是生产、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制式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无内外郭,背平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

另:

“秦半两”有治疗人体跌打损伤的特殊效原来,秦始皇时的“半两钱”中含有某种能促使人体骨质愈合的特殊物但只有秦始皇用来铸造“半两钱”的铜矿中含有这种特殊物此矿在秦始皇时已被采尽,所以以后各朝代铸造的铜钱都不含有这种特殊物质,也就没有这种特殊疗

方孔圆钱最早出现于战国,但制造简单,有孔便于穿在战国的方孔圆钱中,属于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种,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齐;属于齐的仅存一字或化字;属、于东周、三晋地区的有共、垣、济阴、离石、车周等字,属于秦的是半两钱,一般每枚重3~10克不等,甚至更重秦统一后,以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此方孔圆钱在中国保留了两千多这种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便于携带穿半两钱沿用于秦汉,其特征是:先秦半两,文字微带隐起,笔划有方折、圆折,重4克左右;秦半两,重8克(秦制半两=8克),这种重8克的半两钱极大多数铸于秦始皇时代;汉半两,汉初由于私铸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有的小到直径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汉文帝时半两钱重4铣(汉制1斤=16两,1两=24铢,半两=12铢),又称4铢钱,有的带有地名,如临苗四朱,宜阳四朱、东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其特点是字面平整,不带隐起,笔划方折,是西汉第一种货其版别有五种:常见类,钱身上无特殊标记,两字的中竖和上横不连,称有颈半两;有郭类,较多的有外郭,内外郭都有的较少,传形类,半两字形左右倒置;标识类,钱面背有各种划痕、星或凸起,佩钱类,穿孔呈菱形,为随佩挂之存世半两钱一般伪钱极因错范戏制出现少数“半半”、“两两”后人或有伪铸,应注意鉴

章节目录

言情推荐阅读:

五岳独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五岳独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