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夺了你的兵权
何一个朝代,兵制的基本原则就是兵权分立,也就是权、军事行政权和战场指挥权三权分立。从春秋战国到今日大宋,莫不如此。
兵权分立,唯一的目标就是兵将分立。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是兵制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兵制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王朝也就稳定了。
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都是因为王朝的创立者拥有军权,拥有强悍的武力,所以,随着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它的创建者要之务就是杜绝武将拥兵自重,以防自己的江山轰然倾覆。
解决的办法,除了兵权分立外,就是建立中央军,隶属于王朝统治者自己的军队。这个办法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一个又一个的王朝反复实施,但一个又一个的王朝还是覆灭了。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起来无非就是那几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就兵制而言,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正是兵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导致军队失去了战斗力,兵制因此遭到破坏,武将则顺应时势一次次崛起,一次次在战乱之后建立新王朝。
到了大宋这一,因为有了一千多年的教训,太祖、太宗两位皇帝创建了枢密院三衙体制,而其中有别于前朝兵制的地方,就是三衙禁军体系。全国之兵都在禁军体系内,一百多万禁军、厢军和其它军种构成了大宋庞大的中央军,这是一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空前规模的中央军。为了控制这支中央军,三衙这个“总司令部”机构出现了,决策层、行政层、统兵官都是文职官员,为了贬抑武将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大宋王朝建立了一个近完美的兵制,它成功解决了兵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钱养,而将则被彻底边缘化。极度分权的结果是中央集权,皇帝集权,这种兵制到了太宗皇帝手上一度集结了军事决策权、行政权和战场指挥权,整个军队都控制在皇帝手上,其结果可想而知宋连打败仗。太宗皇帝死后,在战场不利形势的逼迫和中枢大臣们的斗争下,前线率臣总算拿到了一部分战场指挥权,于是,大宋一百多万军队,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先是和辽国纠缠不休,最后不得不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着眼睁睁地看着党项人分裂出去,耗尽了八十年的心血都未能收复贺兰山和祈连山,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国家稳定需付出代价,而大宋王朝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付出的代价也未免太大了。它不是没有实力击败敌人,而是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空有一身力气,却只能任由敌人宰杀。
=
是什么人?他的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是夺取大宋国祚统天下,他要建立自己的王霸大业,他能允许这种兵制存在?
李拿出了第三个奏议。撤消三衙地握兵大权。
当今天下。还有多少中央军?还有多少军、厢军?
河北战场上十几万虎烈军。有十几万河北义军西北军不过十万之众。但朝廷分裂了今日朝廷地实力。这~本~书.还能控制西北军吗?西北军在朝廷地指挥下打败仗。损失惊人。他们还会听从朝廷地命令?
此刻撤消三衙地握兵大权。正是李虎动地最为致命地击。
=
皇帝惊呆了。他瞪大眼睛望着李虎。嘴唇抖动着。想怒声痛骂。但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撤消三衙的握兵大权意味着大宋禁军体系的整体崩溃,禁军、厢军马上就要成为历史,而枢密院三衙体制也要随之崩溃,大宋兵制就此废弃。
失去了兵权,皇帝还能干什么?哪来的机会东山再起?皇帝转目望向李宗振。李宗振脸色灰白,也是极度震骇,但他毫无办法,他只能暗示皇帝,忍,一定要忍,李虎除了武力一无所有,皇帝肯定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皇帝艰难地咽下一口口水,望向李纲。李纲面露愧色,痛苦地低下了头。他也没有办法,昨夜李虎和西北人达成了约定,双方联手,一定要拿到兵权,而枢密院三衙兵制的确不合时宜了,根本没办法击败金贼,更无法完成中兴大业。
就目前形势而言,虎烈军要在代北作战,要戍守西北,要抢占川蜀、荆湖和京西,李虎没有实力独自对抗金军,他必须把西北军牢牢拉住。西北军要生存下去,要赢取最大的利益,那么他们先就要保住军队,而保住军队的唯一办法就是**于长安朝廷之外,像虎烈军一样拥有藩镇地位。李虎必须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西北军极有可能撤离河北战场,乘着这个混乱的机会抢占地盘,然后自由选择东南朝廷或者长安朝廷。形势如果展到那一步,天下就彻底乱了。
所以,李虎和西北人选择了合作,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对双方都有好处。
李纲能作什么?他只能答应下来,只能力保半壁江山,力保天下三分的格局。他不能指望东南朝廷,东南本来就没有多少兵力,如果李虎和西北人无法守住西北,守住中原,那么东南朝廷根本守不住长江。东南朝廷拿什么戍守长江?东南丢失,金军席卷大半个中土,李虎恐怕也难以守住西北一隅了。
=
李虎拿出了一个临时兵制。
皇帝和中枢大臣主掌军事决策权。枢密院主掌军事行政权。各方面军主帅主掌战场指挥权。
大宋的军队由中央卫戍军、中央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
三衙的握兵大权撤消后,三衙依旧存在,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做为中央卫戍军,暂时由刘延庆统率,驻守汴京。皇帝的宿卫军是殿前司马诸班直,保护皇帝的安全,扈从皇帝左右。
中央正规军是虎烈诸军和西北诸军。这是大宋的主力军队,负责征伐四方。
地方军则由当地府州县的都总管、兵马辖、都监统率实也就是过去的厢军、乡兵一类,承担过
的职责,比如修城造桥、运输粮草等等,也是主力军源。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地方军没有军饷。原有厢军地解决生存问题。
厢军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户们的夫役负担,但养兵费用太过庞大尤其在今日军队极度**的情况下,厢军吃缺额普遍高达七成以上,剩下三成的厢兵都成了官员们赚钱的廉价劳动力,所以撤消厢军势在必行。
大宋军队的编制一律改为军、将、(营)指挥、队四级,其中(营)指挥为基础单位,每指挥五百兵。在军上设统制,统制上设都统制,但不常设事罢即撤。
其它诸如指挥系统、募兵制、装备、通信、后勤、军费、军法、军政等等方面基本参照原有兵制,暂时不做重大改动。
=
皇帝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接受眼前的事实。
李虎太厉害了,步为营,稳扎稳打。先是提升军职品秩,接着军政分离,然后撤消三衙握兵大权,摧毁禁军体系着马上修改枢密院三衙体制,转瞬之间就颠覆了大宋兵制。
枢密院三衙体制是大宋的根基所在,如今这个根基轰然倒塌,大宋还能坚持多久?
李虎不待皇喘口气,拿出了四个奏议追猛打。
四个奏议是即刻建立七路大都督府。
以朝廷目前的实力,可以固守西北、西南和金军逐鹿中原,但东南朝廷建立之后它的要目标是固守半壁江山,由此可以预见要议和金国,联手女真人攻打李虎,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长安朝廷必将四面受敌,为此,临时朝廷必须以最快度,在边境一带建立地区军事机构,以阻挡敌人的攻击。
按照李虎的奏议,在大同建立代北大督府,铁鹰为大都督,主掌代北军事,阻御金军。
在陕西兰州立西北大都督府,王渊为大都督,主掌西北军事,阻御党项人和吐蕃人。
在成都府建立成都大都督府,张关羽为大都督,主掌川蜀军事,确保川蜀安全。
在襄阳建立荆襄大都督府,毛军为大都督,主掌京西、荆湖军事,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沿江而下,征伐江南。
在洛阳建立洛阳大都督府,楚逍遥为大都督,主掌中原军事,当前任务是,整修城池关隘,募兵训练,随时赶赴黄河一线作战。
在长安建立长安大都督府,侯概为大都督,主掌关中军事,当前任务是在长安城的基础上营建新都,争取一年后,完成都城的迁移。
在应天府建立南京大都督府,折可存为大都督,主掌京东、淮南军事,当前任务是稳定山东和江淮,募兵扩军,征缴粮草,随时准备和入侵金军作战,同时还要防备东南朝廷的军队北上抢占地盘。
=
皇帝完全傻了眼。
大都督府说白了就是一方重镇,本朝初年只有亲王才能督领,天下统一后也就撤消了,虽然李虎奏议的大都督府只是主掌一方军事,但在这个乱世里,有武力就有一切,只要李虎愿意,大都督府随时可以督领军政,那事实上就是藩镇了。
李虎到底想干什么?他要祸乱天下?
李纲终于也拿出了一道奏议,而这道奏议同样让皇帝震骇不已。
在地方制度上,实施路、府州军、县三级制度。以“转运使路”为路一级行政区划,路的最高行政长官为转运使。大宋的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所以实际上,转运使早已成为路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
转运使司为路一级行政府署,直接管理府州军,仓司和宪司均为其下属机构,拥有一定的**权,以便牵制和监督转运使。
在府州军一级,知府、知州不再兼领军事长官,他们是府州军的第一行政长官,有绝对的决策权。做为副职的通判,依旧兼领行政和监察权,直接听命于中央,以便制约第一行政长官。
大宋分裂,天下大乱,汴京迅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关键就在于中央权力太大,而地方权力太小。中央乱了,地方马上就失去指挥,无所适从,这时候,地方上必须要有一个说话算话的行政长官,必须要有一个没有受到牵制和挚肘的最高权力,否则势必整体崩溃,根本形成不了合力,没办法拧成一股力量对抗入侵者。
相对应的,各路帅司、各府州军兵马辖、各县都监形成三级隶属关系,而各路帅司和他们所统率的地方军队直接听命于天下兵马大元帅府。战时,在天下兵马大元帅府的授权下,大都督府可以调遣辖区内的地方军。
=
一天之内,大宋庞大而复杂的体制遭到重创,其“地方分权,中央集权”,其“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重要根基被彻底颠覆,但是,颠覆旧制度是一回事,新制度实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新制度能否成功,能否帮助大宋走上正轨,谁都不知道
大宋体制就如一头疯狂的野公牛,它已经跑到了悬崖边上,李虎虽然带着一帮人把它的腿砍断了,但它奔跑中的惯性太大,依旧会一头冲下悬崖,尸骨无存。
=
皇帝诏准。
接下来的事,就要看老天了,皇帝无法决定大宋的命运,李虎也不行。
“臣明天起程,渡河北上。”李虎望着皇帝,郑重说道,“这一仗能否击败金贼,直接关系到大宋的未来,所以臣希望陛下继续御驾亲征,亲临战场。”
皇帝也不想离开李虎,这时候,跟在李虎身边最安全,而且,这一仗如果打赢了,他将获得惊人的威望,而这种威望正是他所需要的,有利于他抗衡李虎。
“朕将亲临前线,奋勇杀敌,誓死卫国。”
兵权分立,唯一的目标就是兵将分立。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是兵制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兵制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王朝也就稳定了。
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都是因为王朝的创立者拥有军权,拥有强悍的武力,所以,随着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它的创建者要之务就是杜绝武将拥兵自重,以防自己的江山轰然倾覆。
解决的办法,除了兵权分立外,就是建立中央军,隶属于王朝统治者自己的军队。这个办法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一个又一个的王朝反复实施,但一个又一个的王朝还是覆灭了。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起来无非就是那几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就兵制而言,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正是兵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导致军队失去了战斗力,兵制因此遭到破坏,武将则顺应时势一次次崛起,一次次在战乱之后建立新王朝。
到了大宋这一,因为有了一千多年的教训,太祖、太宗两位皇帝创建了枢密院三衙体制,而其中有别于前朝兵制的地方,就是三衙禁军体系。全国之兵都在禁军体系内,一百多万禁军、厢军和其它军种构成了大宋庞大的中央军,这是一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空前规模的中央军。为了控制这支中央军,三衙这个“总司令部”机构出现了,决策层、行政层、统兵官都是文职官员,为了贬抑武将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大宋王朝建立了一个近完美的兵制,它成功解决了兵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钱养,而将则被彻底边缘化。极度分权的结果是中央集权,皇帝集权,这种兵制到了太宗皇帝手上一度集结了军事决策权、行政权和战场指挥权,整个军队都控制在皇帝手上,其结果可想而知宋连打败仗。太宗皇帝死后,在战场不利形势的逼迫和中枢大臣们的斗争下,前线率臣总算拿到了一部分战场指挥权,于是,大宋一百多万军队,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先是和辽国纠缠不休,最后不得不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着眼睁睁地看着党项人分裂出去,耗尽了八十年的心血都未能收复贺兰山和祈连山,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国家稳定需付出代价,而大宋王朝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付出的代价也未免太大了。它不是没有实力击败敌人,而是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空有一身力气,却只能任由敌人宰杀。
=
是什么人?他的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是夺取大宋国祚统天下,他要建立自己的王霸大业,他能允许这种兵制存在?
李拿出了第三个奏议。撤消三衙地握兵大权。
当今天下。还有多少中央军?还有多少军、厢军?
河北战场上十几万虎烈军。有十几万河北义军西北军不过十万之众。但朝廷分裂了今日朝廷地实力。这~本~书.还能控制西北军吗?西北军在朝廷地指挥下打败仗。损失惊人。他们还会听从朝廷地命令?
此刻撤消三衙地握兵大权。正是李虎动地最为致命地击。
=
皇帝惊呆了。他瞪大眼睛望着李虎。嘴唇抖动着。想怒声痛骂。但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撤消三衙的握兵大权意味着大宋禁军体系的整体崩溃,禁军、厢军马上就要成为历史,而枢密院三衙体制也要随之崩溃,大宋兵制就此废弃。
失去了兵权,皇帝还能干什么?哪来的机会东山再起?皇帝转目望向李宗振。李宗振脸色灰白,也是极度震骇,但他毫无办法,他只能暗示皇帝,忍,一定要忍,李虎除了武力一无所有,皇帝肯定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皇帝艰难地咽下一口口水,望向李纲。李纲面露愧色,痛苦地低下了头。他也没有办法,昨夜李虎和西北人达成了约定,双方联手,一定要拿到兵权,而枢密院三衙兵制的确不合时宜了,根本没办法击败金贼,更无法完成中兴大业。
就目前形势而言,虎烈军要在代北作战,要戍守西北,要抢占川蜀、荆湖和京西,李虎没有实力独自对抗金军,他必须把西北军牢牢拉住。西北军要生存下去,要赢取最大的利益,那么他们先就要保住军队,而保住军队的唯一办法就是**于长安朝廷之外,像虎烈军一样拥有藩镇地位。李虎必须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西北军极有可能撤离河北战场,乘着这个混乱的机会抢占地盘,然后自由选择东南朝廷或者长安朝廷。形势如果展到那一步,天下就彻底乱了。
所以,李虎和西北人选择了合作,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对双方都有好处。
李纲能作什么?他只能答应下来,只能力保半壁江山,力保天下三分的格局。他不能指望东南朝廷,东南本来就没有多少兵力,如果李虎和西北人无法守住西北,守住中原,那么东南朝廷根本守不住长江。东南朝廷拿什么戍守长江?东南丢失,金军席卷大半个中土,李虎恐怕也难以守住西北一隅了。
=
李虎拿出了一个临时兵制。
皇帝和中枢大臣主掌军事决策权。枢密院主掌军事行政权。各方面军主帅主掌战场指挥权。
大宋的军队由中央卫戍军、中央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
三衙的握兵大权撤消后,三衙依旧存在,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做为中央卫戍军,暂时由刘延庆统率,驻守汴京。皇帝的宿卫军是殿前司马诸班直,保护皇帝的安全,扈从皇帝左右。
中央正规军是虎烈诸军和西北诸军。这是大宋的主力军队,负责征伐四方。
地方军则由当地府州县的都总管、兵马辖、都监统率实也就是过去的厢军、乡兵一类,承担过
的职责,比如修城造桥、运输粮草等等,也是主力军源。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地方军没有军饷。原有厢军地解决生存问题。
厢军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户们的夫役负担,但养兵费用太过庞大尤其在今日军队极度**的情况下,厢军吃缺额普遍高达七成以上,剩下三成的厢兵都成了官员们赚钱的廉价劳动力,所以撤消厢军势在必行。
大宋军队的编制一律改为军、将、(营)指挥、队四级,其中(营)指挥为基础单位,每指挥五百兵。在军上设统制,统制上设都统制,但不常设事罢即撤。
其它诸如指挥系统、募兵制、装备、通信、后勤、军费、军法、军政等等方面基本参照原有兵制,暂时不做重大改动。
=
皇帝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接受眼前的事实。
李虎太厉害了,步为营,稳扎稳打。先是提升军职品秩,接着军政分离,然后撤消三衙握兵大权,摧毁禁军体系着马上修改枢密院三衙体制,转瞬之间就颠覆了大宋兵制。
枢密院三衙体制是大宋的根基所在,如今这个根基轰然倒塌,大宋还能坚持多久?
李虎不待皇喘口气,拿出了四个奏议追猛打。
四个奏议是即刻建立七路大都督府。
以朝廷目前的实力,可以固守西北、西南和金军逐鹿中原,但东南朝廷建立之后它的要目标是固守半壁江山,由此可以预见要议和金国,联手女真人攻打李虎,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长安朝廷必将四面受敌,为此,临时朝廷必须以最快度,在边境一带建立地区军事机构,以阻挡敌人的攻击。
按照李虎的奏议,在大同建立代北大督府,铁鹰为大都督,主掌代北军事,阻御金军。
在陕西兰州立西北大都督府,王渊为大都督,主掌西北军事,阻御党项人和吐蕃人。
在成都府建立成都大都督府,张关羽为大都督,主掌川蜀军事,确保川蜀安全。
在襄阳建立荆襄大都督府,毛军为大都督,主掌京西、荆湖军事,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沿江而下,征伐江南。
在洛阳建立洛阳大都督府,楚逍遥为大都督,主掌中原军事,当前任务是,整修城池关隘,募兵训练,随时赶赴黄河一线作战。
在长安建立长安大都督府,侯概为大都督,主掌关中军事,当前任务是在长安城的基础上营建新都,争取一年后,完成都城的迁移。
在应天府建立南京大都督府,折可存为大都督,主掌京东、淮南军事,当前任务是稳定山东和江淮,募兵扩军,征缴粮草,随时准备和入侵金军作战,同时还要防备东南朝廷的军队北上抢占地盘。
=
皇帝完全傻了眼。
大都督府说白了就是一方重镇,本朝初年只有亲王才能督领,天下统一后也就撤消了,虽然李虎奏议的大都督府只是主掌一方军事,但在这个乱世里,有武力就有一切,只要李虎愿意,大都督府随时可以督领军政,那事实上就是藩镇了。
李虎到底想干什么?他要祸乱天下?
李纲终于也拿出了一道奏议,而这道奏议同样让皇帝震骇不已。
在地方制度上,实施路、府州军、县三级制度。以“转运使路”为路一级行政区划,路的最高行政长官为转运使。大宋的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所以实际上,转运使早已成为路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
转运使司为路一级行政府署,直接管理府州军,仓司和宪司均为其下属机构,拥有一定的**权,以便牵制和监督转运使。
在府州军一级,知府、知州不再兼领军事长官,他们是府州军的第一行政长官,有绝对的决策权。做为副职的通判,依旧兼领行政和监察权,直接听命于中央,以便制约第一行政长官。
大宋分裂,天下大乱,汴京迅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关键就在于中央权力太大,而地方权力太小。中央乱了,地方马上就失去指挥,无所适从,这时候,地方上必须要有一个说话算话的行政长官,必须要有一个没有受到牵制和挚肘的最高权力,否则势必整体崩溃,根本形成不了合力,没办法拧成一股力量对抗入侵者。
相对应的,各路帅司、各府州军兵马辖、各县都监形成三级隶属关系,而各路帅司和他们所统率的地方军队直接听命于天下兵马大元帅府。战时,在天下兵马大元帅府的授权下,大都督府可以调遣辖区内的地方军。
=
一天之内,大宋庞大而复杂的体制遭到重创,其“地方分权,中央集权”,其“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重要根基被彻底颠覆,但是,颠覆旧制度是一回事,新制度实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新制度能否成功,能否帮助大宋走上正轨,谁都不知道
大宋体制就如一头疯狂的野公牛,它已经跑到了悬崖边上,李虎虽然带着一帮人把它的腿砍断了,但它奔跑中的惯性太大,依旧会一头冲下悬崖,尸骨无存。
=
皇帝诏准。
接下来的事,就要看老天了,皇帝无法决定大宋的命运,李虎也不行。
“臣明天起程,渡河北上。”李虎望着皇帝,郑重说道,“这一仗能否击败金贼,直接关系到大宋的未来,所以臣希望陛下继续御驾亲征,亲临战场。”
皇帝也不想离开李虎,这时候,跟在李虎身边最安全,而且,这一仗如果打赢了,他将获得惊人的威望,而这种威望正是他所需要的,有利于他抗衡李虎。
“朕将亲临前线,奋勇杀敌,誓死卫国。”
言情推荐阅读:
大宋帝国风云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大宋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