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狮子和狼的战争
哥策马走在蒙蒙细雨之中,默默地想着心事。
今年草原雨季来得早,雨水也充足,这预示着今秋水草肥美,牲畜会吃得膘肥体壮,有个好收成,但是,西北的局势就象这波涛汹涌的黄河,而大夏就象黄河上的一叶扁舟,在波涛中上下摇摆,随时都有倾覆之祸。
大夏自景宗皇帝李元昊称帝至今,八十五年了,如果加上武宗皇帝李继迁、太宗皇帝李德明在西北鏖战、给大夏打下根基的岁月,那足有一百多年了。在这一百多年里,大夏和大宋、大辽反复交战。大宋打败了,不得不承认夏国,而大辽也打败了,但夏国深知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契丹人,而是大宋人,所以夏国主动向辽称臣,结为盟友,联辽抗宋。
这个国策持续至今,确保了大夏国祚的延续,然而,到了今天,这个国策的基础突然间轰然倾覆,其度之快,让大夏人措手不及。
大辽怎么会突然败亡?拥有近百万大军,拥有万里疆域,拥有强大实力的大辽国,一个北方巨人,一棵参天大树,怎么会突然倒了?大夏人还没有从惊愣中反应过来,掀翻大辽的汉人和女真人就杀到了代北,大夏人仓促迎战,结果连战连败,形势越来越险恶。
大辽分崩离析,本是大夏展的一个最好机遇,为什么事如愿违,反而深陷危机?察哥和皇帝、宰相反复商讨,认为除了准备不足、策略失误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实力不足。
大夏和大宋打了几十年的仗,和大辽也屡屡交手,但它一直雄踞西北,傲视天下,它的实力应该很强,在大辽倾覆之刻夺取代北应该没有问题,为什么没有成功?说到底,就是实力不足。策略能否成功要依赖于实力,实力不足,策略失去实施的基础,当然会失败。
大夏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沙漠多,大山多,而耕地和草场却很少,这严重制约了它的展。大夏财赋窘迫,国库紧张,百姓生活艰苦,当然也养不起军队,所以大夏的兵制是全民皆兵,除了质子军(御前侍卫军)和京师卫戍军外,其余军队平时都要参加农耕畜牧,战时则披挂上阵。这些军队包括夏军主力擒生军和十二监军司的地方军队。
这样一看就很清楚了,质子军和卫戍军大约三万人。擒生军的人数保持在十万左右,打了胜仗,俘虏多了,擒生军的数量就多一些,否则就减少。十二监军司统辖的军队都是地方军,地方军包括汉蕃各族,说白了就是乡兵,除了一些青壮男丁,其它老弱病残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大夏军鼎盛时期大约五十万,但受限于人口规模,它的军队人数一直在减少。大夏地处西陲,人口本来就少,和平时期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生儿育女,但大夏百年来,和平时间屈指可数,人口一直在缓慢下降。尤其近四十年,大夏和大宋的战争达到了一个**,大夏国无论是国力还是武力,都遭到了重创。
大夏本朝皇帝叫李乾顺,三岁登基,梁太后专政。因为外戚势大,朝堂上权力斗争激烈,导致朝政**。大宋乘机动攻击,夏军屡战屡败。大夏为了缓和朝堂矛盾,效法前朝,不断对宋用兵,以转移国内危机。
从夏大安十一年(公元1o85年)到永安二年(公元1o99年)。十三年地时间里。大夏对大宋动了五十余次攻击。其中有几年达到了六七次之多。而规模最大地三次则由梁太后亲自统率。御驾亲征。
第一次是天佑民安三年(公元1o92)十月。宋夏环庆之战。动用兵力二十万。第二次是天佑民安七年(公元1o96年)十月。李乾顺在梁太后地圣命下。侍母御驾亲征。集兵五十万。进犯大宋鄜延路。攻陷金明。第三次是永安元年(公元1o98年)十月。梁太后亲率四十万大军攻打平夏城(今宁夏固原境)。强攻十三日未克。后来夏军缺乏粮草。又遭暴风袭击。大败溃逃。
永安二年(公元1o99年)。大辽地道宗皇帝实在忍不住了。如果任由梁太后这样打下去。西夏就要亡国了。这对维持辽宋和平盟约。维持三足鼎立地格局非常不利。于是他密结大夏臣僚。鸠杀了梁太后。李乾顺开始主政。这一年他十六岁。
李乾顺自幼聪慧。才智出众。主政之后。他东联大辽。南和大宋。试图励精图治恢复国力。
然而。仅仅过了四年。大宋地皇帝派遣童贯到了西北。这位强硬地西北军统帅开始了新一轮地攻击。并且频频得手。收复了积石军(今天地甘肃贵德)和洮州(今天地
洮)。夺回了横山和天都山地大片领地。确立了对西TJ优势。
童贯主持西北军事二十年,打了西夏人十几年,中间只有两三次短暂的休战时间,虽然李乾顺和察哥竭尽全力予以反击,而且也取得了类似于朔方之战全歼十万宋军的战绩,但这个战绩根本无法弥补大夏在这二十年里所遭受的重创。
如果大宋是一头狮子,那西夏就是一头狼。这头狼先和狮子打了二十年,打得伤痕累累、鲜血淋漓,当然,狮子也掉了几块肉,但狮子大,掉几块肉无所谓,很快又长好了,它继续打,又打了二十年,虽然狮子被这头狼再次咬掉了几块肉,但这头狼却已经奄奄一息了。
狮子和狼本身就不是一个等级,狮子掉几块肉和狼掉几块肉,不是一个概念。大夏人为了鼓舞士气,安慰自己,给自己打气,说大夏虽然元气大伤,但大宋损失更大,大宋如此穷兵黩武,最后不是拖垮了大夏,而是拖垮了它自己。但事实恰恰相反,大宋这个策略的确拖垮了大夏,把大夏拖到了立国以来最危险的境地。
大夏人对代北可谓垂涎三尺,但它实力不济,没有实现预定策略,虽然它不停地增兵代北,先是十万,后是二十万,但它真正的精锐只有几万人,所以它三次攻打大同,两次和金军作战,都失败了。人多的确可以造势,但没有强悍的国力做支撑,没有充足的粮草武器做支援,最后终究是个纸老虎,要原形毕露。
李虎是个反贼流寇,他从龙化杀到辽西,又从辽西杀到代北,一路掳掠,所过之处,连根草都没剩下,所以他越打越厉害,但大夏人不行,他们没有这个条件。他们其实更想抢,更想掳掠,但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漠,西面是戈壁和雪山,南面是虎视眈眈的大宋,东面是盟友大辽,它往哪抢?它想抢都找不到地方啊。
雨越来越大,扈从们追上来,请察哥停下休息片刻,避过这阵大雨再走。
察哥摇了摇头,招招手,示意继续前进。
李虎就在前方等着,不能停下,就如大夏一样,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否则可能会被狂风暴雨席卷而去。
今天的大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用什么办法才能力挽狂澜?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大夏人用二十年时间来消耗自己,势力庞大的梁氏外戚控制了权柄,对内排除异已横征暴敛,对外疯狂用兵,把大夏推向了败亡的深渊,后来就连契丹人都看不下去了,大辽的道宗皇帝不得不冒着很大的风险,亲自出手挽救西夏。
接着,大夏人又被大宋消耗了二十年。这二十年大夏人一边苦战,一边频繁求和,但童贯这个阉人非常变态,他和大宋历任的西北统帅都不一样,他根本不考虑后果,他几乎是用一种以命搏命的残忍方式来消耗大夏。
这二十年里,大夏人苦苦挣扎,大夏的国力被消耗殆尽,大夏的军队越来越少,大夏的百姓越来越穷,大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穷尽所有的办法来保护国祚,保护家园,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大辽轰然倾覆,这对岌岌可危的大夏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
大辽倾覆,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被打破。北方混战,诸蕃逐鹿,然而李虎横空出世,抢占了代北,击碎了大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大夏何去何从?大夏的生存之路在哪?
察哥透过薄薄的雨雾,看到了远处飞扬的战旗。那是李虎的战旗,威风凛凛,透出一股纵横捭阖的霸气。
察哥慢慢停下马,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脑海中不禁想起自己和兴庆府的争论。
皇帝和宰相打算采取议和的方式来赢得喘息的时间。在代北和李虎议和,和李虎结成兄弟联盟,然后向大宋称臣,同时挑起汴京和虎烈府的矛盾,阻止汴京和大同攻击大夏。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防御策略,察哥和一些军中统帅因此持反对意见。
远交近攻这是肯定的,大夏必须和女真人结盟,利用女真人来牵制汴京和虎烈府,然后呢?要么结盟李虎打大宋,要么称臣于大宋打李虎,也就是说,在防御策略上,必须采取积极的防御方式,以攻代守,而不能消极防御。对目前的大夏国力来说,消极防御事实上等于自取败亡。
察哥这次会晤李虎,就是想向李虎献策,双方结盟,联手南下打大宋。
**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今年草原雨季来得早,雨水也充足,这预示着今秋水草肥美,牲畜会吃得膘肥体壮,有个好收成,但是,西北的局势就象这波涛汹涌的黄河,而大夏就象黄河上的一叶扁舟,在波涛中上下摇摆,随时都有倾覆之祸。
大夏自景宗皇帝李元昊称帝至今,八十五年了,如果加上武宗皇帝李继迁、太宗皇帝李德明在西北鏖战、给大夏打下根基的岁月,那足有一百多年了。在这一百多年里,大夏和大宋、大辽反复交战。大宋打败了,不得不承认夏国,而大辽也打败了,但夏国深知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契丹人,而是大宋人,所以夏国主动向辽称臣,结为盟友,联辽抗宋。
这个国策持续至今,确保了大夏国祚的延续,然而,到了今天,这个国策的基础突然间轰然倾覆,其度之快,让大夏人措手不及。
大辽怎么会突然败亡?拥有近百万大军,拥有万里疆域,拥有强大实力的大辽国,一个北方巨人,一棵参天大树,怎么会突然倒了?大夏人还没有从惊愣中反应过来,掀翻大辽的汉人和女真人就杀到了代北,大夏人仓促迎战,结果连战连败,形势越来越险恶。
大辽分崩离析,本是大夏展的一个最好机遇,为什么事如愿违,反而深陷危机?察哥和皇帝、宰相反复商讨,认为除了准备不足、策略失误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实力不足。
大夏和大宋打了几十年的仗,和大辽也屡屡交手,但它一直雄踞西北,傲视天下,它的实力应该很强,在大辽倾覆之刻夺取代北应该没有问题,为什么没有成功?说到底,就是实力不足。策略能否成功要依赖于实力,实力不足,策略失去实施的基础,当然会失败。
大夏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沙漠多,大山多,而耕地和草场却很少,这严重制约了它的展。大夏财赋窘迫,国库紧张,百姓生活艰苦,当然也养不起军队,所以大夏的兵制是全民皆兵,除了质子军(御前侍卫军)和京师卫戍军外,其余军队平时都要参加农耕畜牧,战时则披挂上阵。这些军队包括夏军主力擒生军和十二监军司的地方军队。
这样一看就很清楚了,质子军和卫戍军大约三万人。擒生军的人数保持在十万左右,打了胜仗,俘虏多了,擒生军的数量就多一些,否则就减少。十二监军司统辖的军队都是地方军,地方军包括汉蕃各族,说白了就是乡兵,除了一些青壮男丁,其它老弱病残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大夏军鼎盛时期大约五十万,但受限于人口规模,它的军队人数一直在减少。大夏地处西陲,人口本来就少,和平时期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生儿育女,但大夏百年来,和平时间屈指可数,人口一直在缓慢下降。尤其近四十年,大夏和大宋的战争达到了一个**,大夏国无论是国力还是武力,都遭到了重创。
大夏本朝皇帝叫李乾顺,三岁登基,梁太后专政。因为外戚势大,朝堂上权力斗争激烈,导致朝政**。大宋乘机动攻击,夏军屡战屡败。大夏为了缓和朝堂矛盾,效法前朝,不断对宋用兵,以转移国内危机。
从夏大安十一年(公元1o85年)到永安二年(公元1o99年)。十三年地时间里。大夏对大宋动了五十余次攻击。其中有几年达到了六七次之多。而规模最大地三次则由梁太后亲自统率。御驾亲征。
第一次是天佑民安三年(公元1o92)十月。宋夏环庆之战。动用兵力二十万。第二次是天佑民安七年(公元1o96年)十月。李乾顺在梁太后地圣命下。侍母御驾亲征。集兵五十万。进犯大宋鄜延路。攻陷金明。第三次是永安元年(公元1o98年)十月。梁太后亲率四十万大军攻打平夏城(今宁夏固原境)。强攻十三日未克。后来夏军缺乏粮草。又遭暴风袭击。大败溃逃。
永安二年(公元1o99年)。大辽地道宗皇帝实在忍不住了。如果任由梁太后这样打下去。西夏就要亡国了。这对维持辽宋和平盟约。维持三足鼎立地格局非常不利。于是他密结大夏臣僚。鸠杀了梁太后。李乾顺开始主政。这一年他十六岁。
李乾顺自幼聪慧。才智出众。主政之后。他东联大辽。南和大宋。试图励精图治恢复国力。
然而。仅仅过了四年。大宋地皇帝派遣童贯到了西北。这位强硬地西北军统帅开始了新一轮地攻击。并且频频得手。收复了积石军(今天地甘肃贵德)和洮州(今天地
洮)。夺回了横山和天都山地大片领地。确立了对西TJ优势。
童贯主持西北军事二十年,打了西夏人十几年,中间只有两三次短暂的休战时间,虽然李乾顺和察哥竭尽全力予以反击,而且也取得了类似于朔方之战全歼十万宋军的战绩,但这个战绩根本无法弥补大夏在这二十年里所遭受的重创。
如果大宋是一头狮子,那西夏就是一头狼。这头狼先和狮子打了二十年,打得伤痕累累、鲜血淋漓,当然,狮子也掉了几块肉,但狮子大,掉几块肉无所谓,很快又长好了,它继续打,又打了二十年,虽然狮子被这头狼再次咬掉了几块肉,但这头狼却已经奄奄一息了。
狮子和狼本身就不是一个等级,狮子掉几块肉和狼掉几块肉,不是一个概念。大夏人为了鼓舞士气,安慰自己,给自己打气,说大夏虽然元气大伤,但大宋损失更大,大宋如此穷兵黩武,最后不是拖垮了大夏,而是拖垮了它自己。但事实恰恰相反,大宋这个策略的确拖垮了大夏,把大夏拖到了立国以来最危险的境地。
大夏人对代北可谓垂涎三尺,但它实力不济,没有实现预定策略,虽然它不停地增兵代北,先是十万,后是二十万,但它真正的精锐只有几万人,所以它三次攻打大同,两次和金军作战,都失败了。人多的确可以造势,但没有强悍的国力做支撑,没有充足的粮草武器做支援,最后终究是个纸老虎,要原形毕露。
李虎是个反贼流寇,他从龙化杀到辽西,又从辽西杀到代北,一路掳掠,所过之处,连根草都没剩下,所以他越打越厉害,但大夏人不行,他们没有这个条件。他们其实更想抢,更想掳掠,但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漠,西面是戈壁和雪山,南面是虎视眈眈的大宋,东面是盟友大辽,它往哪抢?它想抢都找不到地方啊。
雨越来越大,扈从们追上来,请察哥停下休息片刻,避过这阵大雨再走。
察哥摇了摇头,招招手,示意继续前进。
李虎就在前方等着,不能停下,就如大夏一样,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否则可能会被狂风暴雨席卷而去。
今天的大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用什么办法才能力挽狂澜?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大夏人用二十年时间来消耗自己,势力庞大的梁氏外戚控制了权柄,对内排除异已横征暴敛,对外疯狂用兵,把大夏推向了败亡的深渊,后来就连契丹人都看不下去了,大辽的道宗皇帝不得不冒着很大的风险,亲自出手挽救西夏。
接着,大夏人又被大宋消耗了二十年。这二十年大夏人一边苦战,一边频繁求和,但童贯这个阉人非常变态,他和大宋历任的西北统帅都不一样,他根本不考虑后果,他几乎是用一种以命搏命的残忍方式来消耗大夏。
这二十年里,大夏人苦苦挣扎,大夏的国力被消耗殆尽,大夏的军队越来越少,大夏的百姓越来越穷,大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穷尽所有的办法来保护国祚,保护家园,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大辽轰然倾覆,这对岌岌可危的大夏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
大辽倾覆,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被打破。北方混战,诸蕃逐鹿,然而李虎横空出世,抢占了代北,击碎了大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大夏何去何从?大夏的生存之路在哪?
察哥透过薄薄的雨雾,看到了远处飞扬的战旗。那是李虎的战旗,威风凛凛,透出一股纵横捭阖的霸气。
察哥慢慢停下马,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脑海中不禁想起自己和兴庆府的争论。
皇帝和宰相打算采取议和的方式来赢得喘息的时间。在代北和李虎议和,和李虎结成兄弟联盟,然后向大宋称臣,同时挑起汴京和虎烈府的矛盾,阻止汴京和大同攻击大夏。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防御策略,察哥和一些军中统帅因此持反对意见。
远交近攻这是肯定的,大夏必须和女真人结盟,利用女真人来牵制汴京和虎烈府,然后呢?要么结盟李虎打大宋,要么称臣于大宋打李虎,也就是说,在防御策略上,必须采取积极的防御方式,以攻代守,而不能消极防御。对目前的大夏国力来说,消极防御事实上等于自取败亡。
察哥这次会晤李虎,就是想向李虎献策,双方结盟,联手南下打大宋。
**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言情推荐阅读:
大宋帝国风云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大宋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