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血祭红旗
义州,在锦州之北,北临大凌河。就爱上网……
十月,兵部新任尚书陈新甲上书皇帝,认为宁锦形势于大明有利,要求趁机收复广宁、义州、右屯三城,并重筑大凌河城。如此一来,锦州、大凌河、右屯就能成为犄角之势,可以互相依托,收复这三个据点以后,可以再向东北依次推进,收复重镇广宁城。
如果能够顺利的推进广宁,稳固起大凌河三角形防线,那么朝廷就能大大改变如今薄弱的关宁锦防线,进可攻退可守。
控制广宁,背靠锦州、大凌河、义州、右屯诸城,那么进可继续东进,向清军控制的腹地纵深发展,争夺辽河河套平原。退也可扼住清军进入蒙古地区,切断清军与蒙古的联系。
广宁向来就是明清争夺的要地,十几年前的广宁之战,明军大败特败。十年前的大凌河之战,明军想要修筑大凌河城,夺回广宁,清军闻讯大举来攻,最后双方大战,明军再次大败。
如今,刚解锦州之围的大明,却已经迫不及待的重提推进广宁,再筑大凌河的计划。以陈新甲为首的兵部官员们,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
兵总尚书陈新甲的计划,其实就是当年袁崇焕被杀后,孙承宗提出的那套战守计划。从军事角度来说,这个计划并没有问题,方向很对。没有广宁,锦州难守,关宁锦防线太单薄。有了广宁、大凌河。不但直逼清军的腹地,威胁辽河河套。而且还能切断清军与蒙古的联系。正是因为广宁失守,清军才一次次的得以绕道蒙古,自蓟镇燕山一带攻入京畿,南下河北山东劫掠。
崇祯批准了这个计划,一如当年他批准孙承宗的时候。
蓟辽总督洪承畴收到皇帝的旨意,率前东进。
灰蒙蒙的黎明。
在灰暗和朦胧的晨曦之中。大明的二十万大军开进大凌河前线。红旗漫卷。猎猎飘扬,那是几十年来,都没有过的雄伟气势,望之令人生畏。
在义州城外,吴三桂、祖大寿、王朴、刘肇基、马科五镇兵马在义州城外摆开阵势。
城外遍布明军营地,从义州西面辽东长城脚下的大定堡、大康堡,到大凌河北岸的大靖堡、太平堡,以及东面的镇夷堡、团山堡,到处都是明军的红旗在飞扬。在猎猎北风中发出啪啪的声响。
大凌河和支流缅河上,也遍布着许多明军的船只,船头插着明军红旗,满载着明军的弓箭手们往来巡弋。
一支支的队伍正在义州城下汇集。辽西提督兼宁远总兵官吴三桂等不及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的大部到来,他准备率先发起一次进攻。
排列在城下的大批明军人声喧哗,充满嘈杂。巡逻骑队在乱哄哄的各镇兵马边来回的巡走,大群的民夫在工匠的带领下正在打造攻城用的器械,一棵棵树木从远处的山上砍伐运来,然后加工成各种云梯、盾车、攻城槌等。
在义州城外那片平坦而又广阔的低洼地上,无数的旗帜在招展。日月旗,帅旗、将旗,各种认旗,尺寸不一,大小不同,甚至还有代表着各个方位的五色方旗等等。
五镇十余万兵马,全靠着这些各式各样的旗帜来指挥调动。
在各镇的营地里,许多军官们正在跟自己的手下们打气鼓劲。一遍遍的向他们说着鼓动的话语,“用力冲上去,用力的爬上城头,用力的砍死守城的鞑子,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要停歇,用力的冲,用力的砍,用力的夺取战功。”
“别忘记砍下鞑子的脑袋,那是你的战功。”
“砍下一个鞑子首级,回头就换二十块银元。”
“记住,别被其它镇的友军给比下去了!”
在城外不远的各军临时营栅里,正式进攻命令下达之前,各镇总兵们派着亲兵们押送着一车车一箱箱的银元到来。
这些都是自宁远的四海银行里刚刚取出来的银元,朝廷现在直接把银票银券押送到宁锦,然后再由辽西的各镇军队提前向四海银行预约取现,到时就能直接从宁锦的分行里取出现银来,方便还准时。
“兵卒每人两块银元,士官每人三块,军士长每人五块,军官每人十块!”
军官们站在银箱边的桌子后大声喊叫着,“一个营一个营排队来领,这些是战前赏银,人人有份,赏赐丰厚!”
这笔银子,包括了开拔银、行粮以及战前赏赐等在一起,每个普通兵卒都有两块,一些伍队长们还有五两,旗哨等军官更有十两。都是现银,各镇主将们这次异常的豪爽,拿出这么多真金白银,就是为了能让士气飙升起来。
许多领到银子的士兵又到另一边的桌前去,那里有军中的识字,这些都是专门替士兵们写信的人。许多士兵过来写信,许多信也相当于遗言,他们绝大多数人顺便把刚领到的赏赐还有一些饷银也都随信寄回家中。
大家详细的跟识字述说家庭住址,收集人名字,并在信中交待了不少后事,以防万一。
在另一侧,则有不少随军的和尚道士们,他们在做着法事,为即将出战的将士们祈福。来自山西五台山的高僧和来自江西龙虎山的道士们,不断的向将士们赐福。将士们都相信,得到法师们的赐福和祈祷后,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军营里,吴三桂也跪在帐中,一名高僧和一名大师正在为他祈祷。一番祈祷过后,吴三桂心里轻松不少,他来到中军,那里正捆着一百零八名俘虏,全都是先前战斗时擒获的后金真夷。个个脑门锃亮,脑后拖着一根细细的金钱鼠尾。
吴三桂当着众将士的面。取来帅旗,铺在地上。然后一名吴家家丁取来一块大木墩放在旗前,“带鞑虏,祭旗!”
刀斧手们端着大砍刀押着俘虏们上前,轮流把俘虏按到旗前,把他们的脑袋按到木墩上。然后一刀砍下他们的首级。失去头颅的脖颈鲜血直喷,把大旗染的更加鲜红。
一百零八个鞑子的鲜血浸染过后,大帅成为血旗。
吴三桂捡起大旗,亲自将旗升起。
这是一次大战,义州城下及外围,聚集的明军足有十二万之众。就在义州的城下,就足有十万。
统领着如此大军,吴三桂心中激昂无比,松山大捷。锦州之胜,接连的胜利,让他自信无比,他发现。原来清军也并没有那么可怕。这些鞑子虽然骑射凶悍,可面对着大炮和排铳时,也一样只是血肉凡胎,也一样会崩溃,一样会逃跑,一样会投降。
吴三桂调集了大小数百门火炮,准备如刘钧在辽东做的那样。用震撼性的猛烈火力,把义州城墙给直接轰开一个缺口,然后一举夺城。
在这数百门火炮中,主力大炮就是自湖北购来的加农炮,还有那些发射巨大石弹的臼炮。义州城中的清军也有炮,可他们的主力红夷炮不过十来门,其余的都只是些将军炮佛郎机炮,数量还远逊明军。
“借用楚国公的一句话,如今是铳炮称雄的时代了,鞑子的骑射已经落伍了。今天,我们就要用大炮和火铳,狠狠的教训这些该死的鞑子!”吴三桂望着义州城上的清军,充满自信的说道。
为了今天这一战,吴三桂把能调来的大炮全都搬了过来。自松山之战他偿到了铳炮的厉害后,吴三桂越发的信奉铳炮称雄这话。
祖大寿看着自己的外甥,心里很是复杂,他在锦州城中被围了大半年,结果一解围,自己的外甥都已经成了提督,连自己这个锦州镇总兵,也都在他的统领之下了。祖大寿实际上并不是吴三桂的亲舅舅,祖大寿的妹妹其实是吴襄的填房,是吴三桂的继母。不过,祖大寿倒还是吴三桂的亲姑父。
当年吴襄把自己的妹妹嫁给祖大寿做填房,然后祖大寿也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吴襄做填房,从此两家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说来,祖大寿既是吴三桂的舅父也是他的姑父。
祖大寿觉得自己当年的眼光不错,吴襄虽是商人家庭出身,可是当初深得李成梁的信任,祖大寿眼光每敏锐,立即与吴襄联姻,不但取了吴襄的妹妹,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吴襄,让这份联盟更加稳固。
多年以后,吴襄虽然总兵官被免了,可吴襄的儿子吴三桂却二十七岁就当了总兵,更在二十八岁时就当上了提督,这是祖家世代都可望而不可及的位置。
祖大寿得意自己眼光准的时候,也在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当年袁崇焕主持辽东的时候,他全力支持袁,自己也得以成为袁麾下辽东四大将之一。可后来袁崇焕却突然被皇帝所杀,当时他也带着吴三桂和袁的背剑官一起随袁入京,闻讯之后吓的连忙带吴三桂逃出京师,率本部一路攻破山海关打出关外去,生怕皇帝把也给杀了。
好在皇帝可以没袁崇焕,却不能没有关宁军,最后皇帝没有追究他,这也让祖大寿深为感恩。可后来他奉命筑大凌河城,结果又被围了几个月,城中无粮,祖大寿靠吃马肉吃老鼠吃民夫吃老弱士兵,吃掉了近两万人,最后还是被迫投降了。
祖大寿降清后,找了个借口回锦州招降,结果才得以脱身,回到锦州之后他又开始坚决抗清。可世上再没比他更倒霉的人了,在锦州呆了几年,他又被清军围了。
好在这一次锦州城坚粮足,倒不用吃马吃人,本以为这次他要完蛋了,却不料外甥吴三桂如此厉害,接连大捷,很快就把围城的清军杀的退回了义州,如今更是带着自己一路杀到了义州城下,反包围了清军。
祖大寿其实更主张围义州城,但围而不攻,只用义州城中清军来钓救援的清军,围城打援。可惜外甥吴三桂对于炮火信心满满,认为义州城根本挡不住他的炮火。(未完待续。)
ps:感谢yeb、杨一傲的支持,谢谢!
十月,兵部新任尚书陈新甲上书皇帝,认为宁锦形势于大明有利,要求趁机收复广宁、义州、右屯三城,并重筑大凌河城。如此一来,锦州、大凌河、右屯就能成为犄角之势,可以互相依托,收复这三个据点以后,可以再向东北依次推进,收复重镇广宁城。
如果能够顺利的推进广宁,稳固起大凌河三角形防线,那么朝廷就能大大改变如今薄弱的关宁锦防线,进可攻退可守。
控制广宁,背靠锦州、大凌河、义州、右屯诸城,那么进可继续东进,向清军控制的腹地纵深发展,争夺辽河河套平原。退也可扼住清军进入蒙古地区,切断清军与蒙古的联系。
广宁向来就是明清争夺的要地,十几年前的广宁之战,明军大败特败。十年前的大凌河之战,明军想要修筑大凌河城,夺回广宁,清军闻讯大举来攻,最后双方大战,明军再次大败。
如今,刚解锦州之围的大明,却已经迫不及待的重提推进广宁,再筑大凌河的计划。以陈新甲为首的兵部官员们,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
兵总尚书陈新甲的计划,其实就是当年袁崇焕被杀后,孙承宗提出的那套战守计划。从军事角度来说,这个计划并没有问题,方向很对。没有广宁,锦州难守,关宁锦防线太单薄。有了广宁、大凌河。不但直逼清军的腹地,威胁辽河河套。而且还能切断清军与蒙古的联系。正是因为广宁失守,清军才一次次的得以绕道蒙古,自蓟镇燕山一带攻入京畿,南下河北山东劫掠。
崇祯批准了这个计划,一如当年他批准孙承宗的时候。
蓟辽总督洪承畴收到皇帝的旨意,率前东进。
灰蒙蒙的黎明。
在灰暗和朦胧的晨曦之中。大明的二十万大军开进大凌河前线。红旗漫卷。猎猎飘扬,那是几十年来,都没有过的雄伟气势,望之令人生畏。
在义州城外,吴三桂、祖大寿、王朴、刘肇基、马科五镇兵马在义州城外摆开阵势。
城外遍布明军营地,从义州西面辽东长城脚下的大定堡、大康堡,到大凌河北岸的大靖堡、太平堡,以及东面的镇夷堡、团山堡,到处都是明军的红旗在飞扬。在猎猎北风中发出啪啪的声响。
大凌河和支流缅河上,也遍布着许多明军的船只,船头插着明军红旗,满载着明军的弓箭手们往来巡弋。
一支支的队伍正在义州城下汇集。辽西提督兼宁远总兵官吴三桂等不及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的大部到来,他准备率先发起一次进攻。
排列在城下的大批明军人声喧哗,充满嘈杂。巡逻骑队在乱哄哄的各镇兵马边来回的巡走,大群的民夫在工匠的带领下正在打造攻城用的器械,一棵棵树木从远处的山上砍伐运来,然后加工成各种云梯、盾车、攻城槌等。
在义州城外那片平坦而又广阔的低洼地上,无数的旗帜在招展。日月旗,帅旗、将旗,各种认旗,尺寸不一,大小不同,甚至还有代表着各个方位的五色方旗等等。
五镇十余万兵马,全靠着这些各式各样的旗帜来指挥调动。
在各镇的营地里,许多军官们正在跟自己的手下们打气鼓劲。一遍遍的向他们说着鼓动的话语,“用力冲上去,用力的爬上城头,用力的砍死守城的鞑子,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要停歇,用力的冲,用力的砍,用力的夺取战功。”
“别忘记砍下鞑子的脑袋,那是你的战功。”
“砍下一个鞑子首级,回头就换二十块银元。”
“记住,别被其它镇的友军给比下去了!”
在城外不远的各军临时营栅里,正式进攻命令下达之前,各镇总兵们派着亲兵们押送着一车车一箱箱的银元到来。
这些都是自宁远的四海银行里刚刚取出来的银元,朝廷现在直接把银票银券押送到宁锦,然后再由辽西的各镇军队提前向四海银行预约取现,到时就能直接从宁锦的分行里取出现银来,方便还准时。
“兵卒每人两块银元,士官每人三块,军士长每人五块,军官每人十块!”
军官们站在银箱边的桌子后大声喊叫着,“一个营一个营排队来领,这些是战前赏银,人人有份,赏赐丰厚!”
这笔银子,包括了开拔银、行粮以及战前赏赐等在一起,每个普通兵卒都有两块,一些伍队长们还有五两,旗哨等军官更有十两。都是现银,各镇主将们这次异常的豪爽,拿出这么多真金白银,就是为了能让士气飙升起来。
许多领到银子的士兵又到另一边的桌前去,那里有军中的识字,这些都是专门替士兵们写信的人。许多士兵过来写信,许多信也相当于遗言,他们绝大多数人顺便把刚领到的赏赐还有一些饷银也都随信寄回家中。
大家详细的跟识字述说家庭住址,收集人名字,并在信中交待了不少后事,以防万一。
在另一侧,则有不少随军的和尚道士们,他们在做着法事,为即将出战的将士们祈福。来自山西五台山的高僧和来自江西龙虎山的道士们,不断的向将士们赐福。将士们都相信,得到法师们的赐福和祈祷后,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军营里,吴三桂也跪在帐中,一名高僧和一名大师正在为他祈祷。一番祈祷过后,吴三桂心里轻松不少,他来到中军,那里正捆着一百零八名俘虏,全都是先前战斗时擒获的后金真夷。个个脑门锃亮,脑后拖着一根细细的金钱鼠尾。
吴三桂当着众将士的面。取来帅旗,铺在地上。然后一名吴家家丁取来一块大木墩放在旗前,“带鞑虏,祭旗!”
刀斧手们端着大砍刀押着俘虏们上前,轮流把俘虏按到旗前,把他们的脑袋按到木墩上。然后一刀砍下他们的首级。失去头颅的脖颈鲜血直喷,把大旗染的更加鲜红。
一百零八个鞑子的鲜血浸染过后,大帅成为血旗。
吴三桂捡起大旗,亲自将旗升起。
这是一次大战,义州城下及外围,聚集的明军足有十二万之众。就在义州的城下,就足有十万。
统领着如此大军,吴三桂心中激昂无比,松山大捷。锦州之胜,接连的胜利,让他自信无比,他发现。原来清军也并没有那么可怕。这些鞑子虽然骑射凶悍,可面对着大炮和排铳时,也一样只是血肉凡胎,也一样会崩溃,一样会逃跑,一样会投降。
吴三桂调集了大小数百门火炮,准备如刘钧在辽东做的那样。用震撼性的猛烈火力,把义州城墙给直接轰开一个缺口,然后一举夺城。
在这数百门火炮中,主力大炮就是自湖北购来的加农炮,还有那些发射巨大石弹的臼炮。义州城中的清军也有炮,可他们的主力红夷炮不过十来门,其余的都只是些将军炮佛郎机炮,数量还远逊明军。
“借用楚国公的一句话,如今是铳炮称雄的时代了,鞑子的骑射已经落伍了。今天,我们就要用大炮和火铳,狠狠的教训这些该死的鞑子!”吴三桂望着义州城上的清军,充满自信的说道。
为了今天这一战,吴三桂把能调来的大炮全都搬了过来。自松山之战他偿到了铳炮的厉害后,吴三桂越发的信奉铳炮称雄这话。
祖大寿看着自己的外甥,心里很是复杂,他在锦州城中被围了大半年,结果一解围,自己的外甥都已经成了提督,连自己这个锦州镇总兵,也都在他的统领之下了。祖大寿实际上并不是吴三桂的亲舅舅,祖大寿的妹妹其实是吴襄的填房,是吴三桂的继母。不过,祖大寿倒还是吴三桂的亲姑父。
当年吴襄把自己的妹妹嫁给祖大寿做填房,然后祖大寿也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吴襄做填房,从此两家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说来,祖大寿既是吴三桂的舅父也是他的姑父。
祖大寿觉得自己当年的眼光不错,吴襄虽是商人家庭出身,可是当初深得李成梁的信任,祖大寿眼光每敏锐,立即与吴襄联姻,不但取了吴襄的妹妹,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吴襄,让这份联盟更加稳固。
多年以后,吴襄虽然总兵官被免了,可吴襄的儿子吴三桂却二十七岁就当了总兵,更在二十八岁时就当上了提督,这是祖家世代都可望而不可及的位置。
祖大寿得意自己眼光准的时候,也在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当年袁崇焕主持辽东的时候,他全力支持袁,自己也得以成为袁麾下辽东四大将之一。可后来袁崇焕却突然被皇帝所杀,当时他也带着吴三桂和袁的背剑官一起随袁入京,闻讯之后吓的连忙带吴三桂逃出京师,率本部一路攻破山海关打出关外去,生怕皇帝把也给杀了。
好在皇帝可以没袁崇焕,却不能没有关宁军,最后皇帝没有追究他,这也让祖大寿深为感恩。可后来他奉命筑大凌河城,结果又被围了几个月,城中无粮,祖大寿靠吃马肉吃老鼠吃民夫吃老弱士兵,吃掉了近两万人,最后还是被迫投降了。
祖大寿降清后,找了个借口回锦州招降,结果才得以脱身,回到锦州之后他又开始坚决抗清。可世上再没比他更倒霉的人了,在锦州呆了几年,他又被清军围了。
好在这一次锦州城坚粮足,倒不用吃马吃人,本以为这次他要完蛋了,却不料外甥吴三桂如此厉害,接连大捷,很快就把围城的清军杀的退回了义州,如今更是带着自己一路杀到了义州城下,反包围了清军。
祖大寿其实更主张围义州城,但围而不攻,只用义州城中清军来钓救援的清军,围城打援。可惜外甥吴三桂对于炮火信心满满,认为义州城根本挡不住他的炮火。(未完待续。)
ps:感谢yeb、杨一傲的支持,谢谢!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