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李昭节坐在北窗下的一只福庆如意大圈椅上,倚着扶手,两只胖乎乎的小巴掌捧着一枚青红木李子,时不时慢条斯理地啃一口。
她生得娇小,坐在大圈椅上,尖尖绣鞋只堪堪挨着底部的横杠。
小沙弥前去和李大伯、李乙见礼,只留下一碟青白中透着嫣红的木李果子。
曹氏让小丫头收走碟子,笑睨李昭节一眼:“再吃牙齿都要酸倒了。“
李昭节埋着头痴笑,咬一口木李,脆响声沁出一股丰沛的甜意。
李绮节估摸着张氏和小沙弥十有八/九要在家里住下,吩咐刘婆子去收拾厢房,家中人口简单,少有来客,厢房一直空着,春季多雨,又潮又湿,不提前收拾的话,根本住不了人。
宝珠听见跟着周氏回娘家省亲的宝鹊等人都唤小沙弥叫“张少爷“,纳闷道:“太太去年不是说他们母子已经认祖归宗了么?怎么还姓张?“
李绮节轻声道:“你别多管,出去和刘婆子她们说一声,宝鹊她们怎么称呼张少爷,家里人也怎么称呼。“
看张十八娘和小沙弥的衣着,都是重孝在身,不止是小沙弥的祖父辈,他的亲生父亲应该也去世了。长辈接连撒手人寰,母子俩在夫家无依无靠,小沙弥的姓氏,多半还是被剥夺了,所以他只能以张姓自居。
宝珠应了一声,出去和家下人交待了一遍。
周氏和张氏在房里说私房话,经年未见的幼时姊妹,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两人说一阵,哭一阵,丫头们都不敢劝。
李绮节在外头听了半刻,干脆让灶房的婆子先开席,等李昭节、李九冬都吃过饭,曹氏带二人去房中歇晌,才去请周氏、张氏用饭。
周氏双眼微红,拉着张氏的手笑道:“光顾着说话,一时忘情,倒是怠慢了客人,三郎呢?“
宝鹊道:“大郎陪着张少爷在外头小厅吃饭呢。“
周氏挽着张氏的胳膊,起身道:“咱们也去吃饭,粗茶淡饭,十八娘别嫌弃。“
张氏拿绢子抹抹眼角,苦笑道:“周姐姐太客气了。“
李绮节悄悄打量张十八娘,周氏曾不止一次夸赞过十八娘年轻时是何等的美貌出众,然而此刻李绮节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容颜憔悴、形如枯槁的中年妇人,如果是不知情的外人,乍一眼看到张十八娘和周氏站在一起,说不定会以为周氏才是年轻的那一个。
宝鹊捧来热水巾帕,服侍两人洗脸。
宝珠手里端着一只小陶钵,里头是一团凝脂状的膏体。周氏洗完脸,用银质挖耳簪子挑了一星儿淡色油膏,抹在两颊边,细细涂匀。
张氏洗过脸,并不抹面。
周氏想起守丧的妇人不能涂脂抹粉,笑道:“这是擦脸的香油,不妨事。“
张氏只是摇头。
周氏叹了口气,宝珠和宝鹊对视一眼,盖起小钵,收走其他香粉、口脂等物。
接风的席面原是按着丰盛做的,乡间人吃东西不论精致,只讲实惠,大鱼大肉一盘盘摆出来,看着喜庆,吃起来也热闹。因着张氏和小沙弥的缘故,灶房的人把肉菜都撤下去,连豆油皮菇卷、炸藕圆子、桂花茭白这样有肉馅的花素也没留,现炒了几盘素菜充数,一眼望去,春笋、豆腐、面筋、苔菜、茼蒿叶子,青绿雪白,还真是周氏说的粗茶淡饭。
然而张氏连素菜也没动几口,只吃了一碗桂花酱稀粥,就不再动筷子。
周氏原想劝张氏再用些饭菜,话还没说出口,张氏自己先堆起一脸笑,有气无力道:“多劳周姐姐一片盛情,我也不瞒你,近来我每天只能喝些米汤稀饭,实在吃不下别的,今天能吃一碗粥,已经是难得。“
周氏怜惜张氏命途坎坷,不忍多说什么,只得让宝鹊取来锁在罗柜里的人参,让刘婆子剪下参须枝干,研得碎碎的,每天煎一小锅参汤,给张氏补养身子。
张氏每天以泪洗面,少有欢颜。
小沙弥倒是没有他母亲那般沉痛,除了深居简出、不爱说话之外,吃饭、行事并不因为守丧而诸多忌讳。而且因为借助在李家,怕李家人心里不舒服,他很快脱下孝服,改穿起平常服色的衣袍。
自从小沙弥在李家住下,每天到李家串门的人陡然多了起来。
住得近的几家天天往李家跑就不多说了,竟然连几十里外的村人,都不辞辛苦,划着小船,跋山涉水,结伴到李家来,只为一睹小沙弥的风姿。
李家每天用来待客的茶果点心换了一碟又一碟,从早到晚,没有安生的时候,往往是几个表姑前脚才刚走,又来了几个表嫂子,野草似的,随时随地忽然冒出一撮来,一茬接一茬,春风吹又生。
引得李大伯向李绮节抱怨:“张小郎虽然生得灵秀,也不至于如此嘛!乡里这些小娘子,真是少见多怪。“
李绮节笑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日里长来咱们家送文书,看到张家哥哥,也稀罕了好久,说他生得俊俏哩!“
里长为人死板,不苟言笑,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闷葫芦,和自己婆娘也没几句话说,只有看着田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时,他才难得露一个笑脸。那天他看到小沙弥后,可是足足站在李家院子里站了一刻钟,把小沙弥从头夸到脚,恨不能立马给小沙弥牵线做媒,得知小沙弥在守孝,才悻悻作罢。
“那是你们没见过我年轻时候的样貌。“李大伯冷哼一声,挺起胸膛,大手一挥,“我年少的时候,也是一表人才、浓眉大眼,乡里人都夸我生得体面,小娘子们见了我,就挪不动脚步,几个媒婆天天来催我成家,要不是那时候家里穷苦,哪能便宜你伯娘!“
李绮节笑而不语,李大伯不管夸什么,最后都会扯到他自己身上去,从前李大伯总说他会一手好厨艺,李绮节当时深信不疑,等吃过几回李大伯亲手煮的汤面之后,李绮节总算明白,李大伯的自夸基本上不能当真。
李乙呢,自然是羡慕嫉妒恨,看一眼大大咧咧的李大郎,再看一眼沉静有度的小沙弥,李乙就摇头叹息,觉得自己很有必要续娶一门填房,好再生个脑壳灵光的儿子。
相貌是天生的,李大郎生得也算端正硬朗,这一点没有什么好比的。
可小沙弥人在寺中,无人教导,天天吃斋念佛,也能靠自学积攒下一肚子的文章才学,一笔字写得龙飞凤舞,有筋有骨,一看便知是个读书种子。
李大郎呢,上了几年学,只勉强认得几百个大字,作诗对对子什么的,跟他没有缘分。
李乙望子成龙的小小心愿,一次次面临残酷打击。
转眼春暖花开,陌上青青。
三月初三上巳节前后,家家户户除了要煮荠菜汤、吃鸡蛋以外,还有看集会、互赠香囊、芍药的习俗。
集会当天一扫多日的连绵阴雨,是个难得天朗气清的晴朗春日,天还未亮时,红冠大公鸡踩在枝头上引吭啼鸣,催出一轮慢吞吞的红日,日光刺破万丈云霞,洒下一道道金灿灿的光束。
李家门房才刚起身,隐隐约约听到门外几声叩响,伸着懒腰,前去应门。
才刚取下门栓,只听“噗啦啦“一串声响,一枝枝含苞待放的粉色芍药挤进门缝,扑了他满头满脸。
花影之间,依稀听见一阵阵清亮笑声,几个穿红着绿的俏丽身影转过墙角不见了。
刘婆子蹲在树下淘洗清早挖来的野荠菜,听到声音,抬头张望,正好看到门房顶着一身粉花绿叶,噗嗤一笑:“老秦,你也有风流的时候!“
门房抹了把脸,花枝上带着清晨的露水,溅在脸上,格外冰凉:“肯定是送给张家少爷的!“
丫头们都凑到门口瞧热闹,婆子把花枝一一捡起,拢成花束,一个人抱不下,几个丫头一块儿帮忙,才把芍药全部搬到内院里。
李绮节今天要去集会闲逛,起得比往日早些,坐在窗下对镜梳头时,看到一捧捧芍药从廊檐底下经过,诧异道:“伯娘要供花?“
宝珠手执云头篦,篦子上抹了桂花油,在为李绮节理顺打结的发丝,闻言伸长脖子张望一阵,“是乡里人送的。“
等李绮节换好衣裳,丫头们又抱着一大捧芍药从院子里经过。
李绮节把一只流水桃花纹香囊掩进袖子里,笑向宝珠道:“要是上巳节的习俗是送钱就好了,咱们家只需要准备足够大的钱篓子,就能发一笔小财。“
宝珠掰着手指头数了数:“还真别说,一人一个铜板,也能攒不少钱钞哩!“
正说笑着,月洞门前的芭蕉丛窸窸窣窣轻轻晃动了几下,一个身穿象牙色圆领春罗夹衫的少年缓步踱出,早春的日光透过肥厚的芭蕉叶子,落在他的脸上,半明半暗,暗影柔和,一双黑亮眼瞳,像浸在暗夜里的寒星。
小沙弥的名姓至今仍然是个谜,他的生父另外为他取了大名,张氏只让他随了张姓,但没有用张家为他取的名字。
不等李绮节避让,小沙弥先垂下眼眸,退到甬道另一旁的树影里。
一直等李绮节和宝珠主仆两个出了内院,他才慢慢抬起头,走到日光底下。
外院的丫头们还在接连不断地往内院运送各样花枝,一开始全是芍药,后来桃花、李花、野花什么花都有,甚至还有直接送一篓子新鲜菜花的,送荠菜花的也不少。
刘婆子把能吃的几样野菜挑出来,很快堆了满满一簸箕:“早知道我就不用起大早去河边挖野菜了!“
从瑶江县顺着长江支流再往南的山区,有唱山歌定亲的习俗,沿江一带的老百姓性情爽朗,上巳节时,少男少女可以直接大胆地倾诉情意,互赠香囊定情。到瑶江县,规矩未免要多一些,小娘子们虽然能踏出家门去郊外游玩,但大多是结伴同行,或是有长辈看顾,想和心仪的儿郎多说几句话都要鼓起勇气,更别提直接倾诉衷情了。
至少李绮节长到这么大,从未听说李家村有哪个小娘子敢在上巳这天向哪家少年郎表白。
没想到为了一个小沙弥,乡里的小姑娘们忽然改了性子,齐刷刷变得胆大热情起来了。
宝珠窃笑道:“不知谁有这个福气,能嫁给张少爷那样人品出众的好儿郎。“
李绮节笑而不语,细看宝珠的神情,发现她眉眼弯弯,心里悄悄松了口气:从前宝珠总是时不时提起孟云晖,她以为宝珠情窦初开,对孟云晖暗藏爱慕之心,如今看来,宝珠或许只是没有开窍罢了。
她生得娇小,坐在大圈椅上,尖尖绣鞋只堪堪挨着底部的横杠。
小沙弥前去和李大伯、李乙见礼,只留下一碟青白中透着嫣红的木李果子。
曹氏让小丫头收走碟子,笑睨李昭节一眼:“再吃牙齿都要酸倒了。“
李昭节埋着头痴笑,咬一口木李,脆响声沁出一股丰沛的甜意。
李绮节估摸着张氏和小沙弥十有八/九要在家里住下,吩咐刘婆子去收拾厢房,家中人口简单,少有来客,厢房一直空着,春季多雨,又潮又湿,不提前收拾的话,根本住不了人。
宝珠听见跟着周氏回娘家省亲的宝鹊等人都唤小沙弥叫“张少爷“,纳闷道:“太太去年不是说他们母子已经认祖归宗了么?怎么还姓张?“
李绮节轻声道:“你别多管,出去和刘婆子她们说一声,宝鹊她们怎么称呼张少爷,家里人也怎么称呼。“
看张十八娘和小沙弥的衣着,都是重孝在身,不止是小沙弥的祖父辈,他的亲生父亲应该也去世了。长辈接连撒手人寰,母子俩在夫家无依无靠,小沙弥的姓氏,多半还是被剥夺了,所以他只能以张姓自居。
宝珠应了一声,出去和家下人交待了一遍。
周氏和张氏在房里说私房话,经年未见的幼时姊妹,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两人说一阵,哭一阵,丫头们都不敢劝。
李绮节在外头听了半刻,干脆让灶房的婆子先开席,等李昭节、李九冬都吃过饭,曹氏带二人去房中歇晌,才去请周氏、张氏用饭。
周氏双眼微红,拉着张氏的手笑道:“光顾着说话,一时忘情,倒是怠慢了客人,三郎呢?“
宝鹊道:“大郎陪着张少爷在外头小厅吃饭呢。“
周氏挽着张氏的胳膊,起身道:“咱们也去吃饭,粗茶淡饭,十八娘别嫌弃。“
张氏拿绢子抹抹眼角,苦笑道:“周姐姐太客气了。“
李绮节悄悄打量张十八娘,周氏曾不止一次夸赞过十八娘年轻时是何等的美貌出众,然而此刻李绮节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容颜憔悴、形如枯槁的中年妇人,如果是不知情的外人,乍一眼看到张十八娘和周氏站在一起,说不定会以为周氏才是年轻的那一个。
宝鹊捧来热水巾帕,服侍两人洗脸。
宝珠手里端着一只小陶钵,里头是一团凝脂状的膏体。周氏洗完脸,用银质挖耳簪子挑了一星儿淡色油膏,抹在两颊边,细细涂匀。
张氏洗过脸,并不抹面。
周氏想起守丧的妇人不能涂脂抹粉,笑道:“这是擦脸的香油,不妨事。“
张氏只是摇头。
周氏叹了口气,宝珠和宝鹊对视一眼,盖起小钵,收走其他香粉、口脂等物。
接风的席面原是按着丰盛做的,乡间人吃东西不论精致,只讲实惠,大鱼大肉一盘盘摆出来,看着喜庆,吃起来也热闹。因着张氏和小沙弥的缘故,灶房的人把肉菜都撤下去,连豆油皮菇卷、炸藕圆子、桂花茭白这样有肉馅的花素也没留,现炒了几盘素菜充数,一眼望去,春笋、豆腐、面筋、苔菜、茼蒿叶子,青绿雪白,还真是周氏说的粗茶淡饭。
然而张氏连素菜也没动几口,只吃了一碗桂花酱稀粥,就不再动筷子。
周氏原想劝张氏再用些饭菜,话还没说出口,张氏自己先堆起一脸笑,有气无力道:“多劳周姐姐一片盛情,我也不瞒你,近来我每天只能喝些米汤稀饭,实在吃不下别的,今天能吃一碗粥,已经是难得。“
周氏怜惜张氏命途坎坷,不忍多说什么,只得让宝鹊取来锁在罗柜里的人参,让刘婆子剪下参须枝干,研得碎碎的,每天煎一小锅参汤,给张氏补养身子。
张氏每天以泪洗面,少有欢颜。
小沙弥倒是没有他母亲那般沉痛,除了深居简出、不爱说话之外,吃饭、行事并不因为守丧而诸多忌讳。而且因为借助在李家,怕李家人心里不舒服,他很快脱下孝服,改穿起平常服色的衣袍。
自从小沙弥在李家住下,每天到李家串门的人陡然多了起来。
住得近的几家天天往李家跑就不多说了,竟然连几十里外的村人,都不辞辛苦,划着小船,跋山涉水,结伴到李家来,只为一睹小沙弥的风姿。
李家每天用来待客的茶果点心换了一碟又一碟,从早到晚,没有安生的时候,往往是几个表姑前脚才刚走,又来了几个表嫂子,野草似的,随时随地忽然冒出一撮来,一茬接一茬,春风吹又生。
引得李大伯向李绮节抱怨:“张小郎虽然生得灵秀,也不至于如此嘛!乡里这些小娘子,真是少见多怪。“
李绮节笑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日里长来咱们家送文书,看到张家哥哥,也稀罕了好久,说他生得俊俏哩!“
里长为人死板,不苟言笑,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闷葫芦,和自己婆娘也没几句话说,只有看着田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时,他才难得露一个笑脸。那天他看到小沙弥后,可是足足站在李家院子里站了一刻钟,把小沙弥从头夸到脚,恨不能立马给小沙弥牵线做媒,得知小沙弥在守孝,才悻悻作罢。
“那是你们没见过我年轻时候的样貌。“李大伯冷哼一声,挺起胸膛,大手一挥,“我年少的时候,也是一表人才、浓眉大眼,乡里人都夸我生得体面,小娘子们见了我,就挪不动脚步,几个媒婆天天来催我成家,要不是那时候家里穷苦,哪能便宜你伯娘!“
李绮节笑而不语,李大伯不管夸什么,最后都会扯到他自己身上去,从前李大伯总说他会一手好厨艺,李绮节当时深信不疑,等吃过几回李大伯亲手煮的汤面之后,李绮节总算明白,李大伯的自夸基本上不能当真。
李乙呢,自然是羡慕嫉妒恨,看一眼大大咧咧的李大郎,再看一眼沉静有度的小沙弥,李乙就摇头叹息,觉得自己很有必要续娶一门填房,好再生个脑壳灵光的儿子。
相貌是天生的,李大郎生得也算端正硬朗,这一点没有什么好比的。
可小沙弥人在寺中,无人教导,天天吃斋念佛,也能靠自学积攒下一肚子的文章才学,一笔字写得龙飞凤舞,有筋有骨,一看便知是个读书种子。
李大郎呢,上了几年学,只勉强认得几百个大字,作诗对对子什么的,跟他没有缘分。
李乙望子成龙的小小心愿,一次次面临残酷打击。
转眼春暖花开,陌上青青。
三月初三上巳节前后,家家户户除了要煮荠菜汤、吃鸡蛋以外,还有看集会、互赠香囊、芍药的习俗。
集会当天一扫多日的连绵阴雨,是个难得天朗气清的晴朗春日,天还未亮时,红冠大公鸡踩在枝头上引吭啼鸣,催出一轮慢吞吞的红日,日光刺破万丈云霞,洒下一道道金灿灿的光束。
李家门房才刚起身,隐隐约约听到门外几声叩响,伸着懒腰,前去应门。
才刚取下门栓,只听“噗啦啦“一串声响,一枝枝含苞待放的粉色芍药挤进门缝,扑了他满头满脸。
花影之间,依稀听见一阵阵清亮笑声,几个穿红着绿的俏丽身影转过墙角不见了。
刘婆子蹲在树下淘洗清早挖来的野荠菜,听到声音,抬头张望,正好看到门房顶着一身粉花绿叶,噗嗤一笑:“老秦,你也有风流的时候!“
门房抹了把脸,花枝上带着清晨的露水,溅在脸上,格外冰凉:“肯定是送给张家少爷的!“
丫头们都凑到门口瞧热闹,婆子把花枝一一捡起,拢成花束,一个人抱不下,几个丫头一块儿帮忙,才把芍药全部搬到内院里。
李绮节今天要去集会闲逛,起得比往日早些,坐在窗下对镜梳头时,看到一捧捧芍药从廊檐底下经过,诧异道:“伯娘要供花?“
宝珠手执云头篦,篦子上抹了桂花油,在为李绮节理顺打结的发丝,闻言伸长脖子张望一阵,“是乡里人送的。“
等李绮节换好衣裳,丫头们又抱着一大捧芍药从院子里经过。
李绮节把一只流水桃花纹香囊掩进袖子里,笑向宝珠道:“要是上巳节的习俗是送钱就好了,咱们家只需要准备足够大的钱篓子,就能发一笔小财。“
宝珠掰着手指头数了数:“还真别说,一人一个铜板,也能攒不少钱钞哩!“
正说笑着,月洞门前的芭蕉丛窸窸窣窣轻轻晃动了几下,一个身穿象牙色圆领春罗夹衫的少年缓步踱出,早春的日光透过肥厚的芭蕉叶子,落在他的脸上,半明半暗,暗影柔和,一双黑亮眼瞳,像浸在暗夜里的寒星。
小沙弥的名姓至今仍然是个谜,他的生父另外为他取了大名,张氏只让他随了张姓,但没有用张家为他取的名字。
不等李绮节避让,小沙弥先垂下眼眸,退到甬道另一旁的树影里。
一直等李绮节和宝珠主仆两个出了内院,他才慢慢抬起头,走到日光底下。
外院的丫头们还在接连不断地往内院运送各样花枝,一开始全是芍药,后来桃花、李花、野花什么花都有,甚至还有直接送一篓子新鲜菜花的,送荠菜花的也不少。
刘婆子把能吃的几样野菜挑出来,很快堆了满满一簸箕:“早知道我就不用起大早去河边挖野菜了!“
从瑶江县顺着长江支流再往南的山区,有唱山歌定亲的习俗,沿江一带的老百姓性情爽朗,上巳节时,少男少女可以直接大胆地倾诉情意,互赠香囊定情。到瑶江县,规矩未免要多一些,小娘子们虽然能踏出家门去郊外游玩,但大多是结伴同行,或是有长辈看顾,想和心仪的儿郎多说几句话都要鼓起勇气,更别提直接倾诉衷情了。
至少李绮节长到这么大,从未听说李家村有哪个小娘子敢在上巳这天向哪家少年郎表白。
没想到为了一个小沙弥,乡里的小姑娘们忽然改了性子,齐刷刷变得胆大热情起来了。
宝珠窃笑道:“不知谁有这个福气,能嫁给张少爷那样人品出众的好儿郎。“
李绮节笑而不语,细看宝珠的神情,发现她眉眼弯弯,心里悄悄松了口气:从前宝珠总是时不时提起孟云晖,她以为宝珠情窦初开,对孟云晖暗藏爱慕之心,如今看来,宝珠或许只是没有开窍罢了。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