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都是汉人坏事
阿济格不认为这次莫名奇妙的失败完全是自己的责任,哪怕自己有责任,也只是失败的次要原因,而吴三桂就给出了一个阿济格能够接受的原因:“将士之所以突然哗变,很大原因是因为金华贼封了左梦庚为宁南侯并让他收编刘泽清、刘良佐旧部。”
虽然阿济格不知道曹州方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导致左梦庚会有“收编刘泽清、刘良佐旧部”,也不知道刘泽清、刘良佐现在生死如何,他只能恶狠狠地说道:“金华贼好生狠毒,居然在这个时候使这种绝户计!”
虽然左梦庚投向越明军已有数月,但是越明朝廷虽然承认左良玉是弘光朝的宁南侯,也承认左梦庚是左良玉之子,却因为重视名器的缘故不承认左梦庚继承了宁南侯的爵位,而在出卖刘泽清、刘良佐之后,承天朝廷与刘永锡终于决定封赏左梦庚,而这个消息自然能让这些绿营兵、新附军为之疯狂。
既然大清国已经是一条随时可能沉灭的破船,撤过黄河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明朝变得更加强大,而且大家很清楚在河南起义与在河北起义完全是两种待遇,因此左梦庚的消息传来之后,无数营头就作出了最明智的决定。
现在不用越明军追上来,清军主力已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就连八旗牛录都有一半陷进去,而且阿济格都不知道现在是先停下来叛军把陷进去的八旗牛录都救出来,还是应当毫不犹豫地率军渡河。
原先阿济格预想中最糟的局面只不过是被追击而来的越明军半渡而击,却没想到还没到黄河岸边就遇到这样的大乱子,因此他只能大骂金华贼与刘永锡狠毒至极,而吴三桂则赶紧劝道:“英王,我们赶紧北撤吧,再不撤恐怕就走不了!”
阿济格却是下定了决心:“不能撤,必须打一仗,遇到金华贼我们不敢一战也就罢,现在还要纵容这些乱臣贼子吗?恐怕以后谁都敢欺负我大清国了!这一仗必须打!”
他是真被刺激到了,而且如果是吴三桂、尚可喜这样的汉人大将起事,他肯定好好考虑一下,而且这些汉兵汉将起事的原因居然是阿济格连一战都不敢打就知道撤退,他要让这些汉兵汉将知道他英王阿济格的厉害。
阿济格已经跳上马去:“这一次要让天下人知道我阿济格的厉害!”
而刘永锡并不清楚自己封赏左梦庚会引发这么多连锁反应,现在他只关心能不能逮住阿济格的主力:“机会难得,暂时放豪格一马,但是哪怕阿济格已经逃过黄河也要毫不犹豫地追上去,这一回阿济格就别想跑了!”
虽然清国在北方还有很多牛录与营头,但是在刘永锡眼中都是豪格这样的残兵败将不足为患,真正称得上心腹大患者只有建制与实力保存最完整的阿济格所部。
在大清几支野战大军,只有阿济格所部没有遭受越明军的重创或打击,表现也最为骄狂甚至敢跟越明军玩阴谋手段,不象豪格之流一听到越明军北伐就丢盔弃甲一路狂奔,但只要击破或重创阿济格所部,大清国就是一只死狗,
而刘永锡身边的将领都觉得承天皇帝英明神武,只有彭城伯张博易提出了一点小小的不同意见:“这次陛下与奉天娘娘都率军亲征,肯定是不能放过阿济格,但豪格既然是惊弓之鸟,也不能轻易放过,请陛下给我一个率先过河的机会!”
既然张博易自告奋勇,刘永锡自然是从善如流:“没问题,豪格就交给彭城伯来处理,彭城伯可不要用力过猛随手就把豪格给彻底灭掉了,建虏之中象豪格这等饭桶已然不多了!”
不管从什么方面来看,豪格都是大清国数一数二的良将,哪怕在越明军几次重创之后他仍然能够重组部队坐镇山东就已经充分说明了他的能力,但现在他与多铎一样都被越明军打出了心理阴影,所以遇到越明军的优先选择永远是跑了再说,所以越明军与豪格交手的时候总是能多上三分勇气与信心。
而张博易也大笑起来:“陛下放心,张某绝非孟浪之辈,这次过河一定适可而止,争取与陛下来个前后夹击!”
刘永锡点了点头又交代道:“让奉天皇后那边也加快速度,刘泽清、刘良佐既然已死,那么我手握五百营甲兵,自然要把建虏尽数扫灭了!”
事实上不用刘永锡动员,不管是李定国还是高一功、李过、刘文秀、刘体纯,现在明军都因为左梦庚的封赏而陷入了狂欢,大家都觉得这虽然不是最后的机会,但是留给大家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只是在行动上各路越明军还是有所区别,以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为首的西营诸将可以说是一路高歌,不肯放过任何机会,反而是象高一功、李过、刘体纯这样的忠贞营将领因为在清军手上吃过太多大亏,行动要慎重得多。
但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消息加速了忠贞营的行动:“什么?建虏居然内乱了,这是不是流言?如果不是内乱的话,咱们赶紧冲上去抢功劳!”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觉得承天皇帝刘永锡的运气好到不可思议,原本他们都以为这次北伐会异常艰辛,可先是肃亲王豪格全面溃逃,接着又是刘泽清、刘良佐自取灭亡,而现在阿济格所部更是陷入了内乱之中。
倒是高一功第一时间明白清军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阿济格之败,恐怕得从他自江南退回武昌开始!”
阿济格大军之所以从江南退回武昌是因为当时忠贞营夺取了荆州,阿济格担心后院失火所以执意退回了荆州,但是阿济格退回荆州之后并没有对荆州的忠贞营发动大规模攻势,恰恰相反,阿济格很快就放弃了武昌退往河南。
之后几个月时间,不管是刘永锡西征还是张献忠出川,阿济格始终按兵不动坐视刘永锡整合大半个南方的资源之后突然发动北伐,而阿济格虽然也曾调兵遣将想与明国一战,但听说豪格退过黄河之后阿济格再次一路转进。
有如此辉煌的转进记录,别说阿济格只是一个亲王,他就是大清国的皇帝下面的将士也会对他彻底失去信心,高一功在内的忠贞营将领却是胆气十足:“趁他病要他命,赶紧杀上去!”
而前线很快传来了好消息:“现在是绿营兵、新附军甚至八旗军都在造反!”
严格来说,参与叛乱的仅仅是一部分八旗汉军与外藩蒙古兵,吴三桂与尚可喜的部下也有数百人参与其中,但是这件事对于清军士气造成致命打击,直到现在阿济格仍然没办法把叛乱平定下来,反而让这把火越烧越旺。
而李定国、高一功、李过诸军的赶来很快让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虽然战斗仍然十分激烈,明军自北伐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如此激烈的抵抗,瞬间就伤亡了数百人。
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清军的抵抗毫无意义,阿济格既然连叛乱的营头与牛录都镇压不下去,现在从南面与东面同时冲过来几十个营头的明军精锐,清军冲在最前面的十几个营头与牛录几乎是第一时间被包了饺子,即使侥幸逃出来也是损兵折将。
现在清军内部已经是一片混乱,虽然现在还在跟随阿济格行动的都是真正意义的清军精锐,但是他们对于阿济格的恨意并不比那些起事降明的官兵要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们都觉得走到今天这一步阿济格要承担最大责任,当初如果阿济格咬咬牙继续强攻天门山,说不定金华贼早已经狼狈不堪地退回老巢,哪会到今天这一步,而且很快就有人传出了内幕消息:“英王是听了吴三桂与尚可喜这些汉人的安排才不肯退过黄河!”
虽然大家对于阿济格一退再退恨之入骨,但现在他们最恨的决策却是阿济格突然脑子进水要停下来与越明军决一死战。
阿济格虽然说“决一死战”,但大家都觉得是自寻死路,现在参与叛乱的乱军至少有六七十营,要解决这些叛军已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何况是蜂拥而来的数十万越明军主力,因此立即有人登高一呼:“我觉得大清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都是吴三桂、尚可喜这些汉人坏事!”
“而且他们是故意坏事,故意把英亲王往死路上领,今天不干掉这些汉人,我们大清国就没有活路!”
“实际我觉得这些汉军、汉兵突然起事背后肯定还藏着什么天大的阴谋!”
“是啊,我们现在不当机立断果然处置,恐怕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虽然阿济格对于吴三桂、尚可喜这些汉将总是防着一手,但是伴随战事不断失利,他也越来越依赖这些汉将,而现在这些满洲亲贵已经达成了共识:“这些汉将肯定都已经与金华贼勾结在一起,现在必须把他们除掉!”
虽然阿济格不知道曹州方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导致左梦庚会有“收编刘泽清、刘良佐旧部”,也不知道刘泽清、刘良佐现在生死如何,他只能恶狠狠地说道:“金华贼好生狠毒,居然在这个时候使这种绝户计!”
虽然左梦庚投向越明军已有数月,但是越明朝廷虽然承认左良玉是弘光朝的宁南侯,也承认左梦庚是左良玉之子,却因为重视名器的缘故不承认左梦庚继承了宁南侯的爵位,而在出卖刘泽清、刘良佐之后,承天朝廷与刘永锡终于决定封赏左梦庚,而这个消息自然能让这些绿营兵、新附军为之疯狂。
既然大清国已经是一条随时可能沉灭的破船,撤过黄河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明朝变得更加强大,而且大家很清楚在河南起义与在河北起义完全是两种待遇,因此左梦庚的消息传来之后,无数营头就作出了最明智的决定。
现在不用越明军追上来,清军主力已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就连八旗牛录都有一半陷进去,而且阿济格都不知道现在是先停下来叛军把陷进去的八旗牛录都救出来,还是应当毫不犹豫地率军渡河。
原先阿济格预想中最糟的局面只不过是被追击而来的越明军半渡而击,却没想到还没到黄河岸边就遇到这样的大乱子,因此他只能大骂金华贼与刘永锡狠毒至极,而吴三桂则赶紧劝道:“英王,我们赶紧北撤吧,再不撤恐怕就走不了!”
阿济格却是下定了决心:“不能撤,必须打一仗,遇到金华贼我们不敢一战也就罢,现在还要纵容这些乱臣贼子吗?恐怕以后谁都敢欺负我大清国了!这一仗必须打!”
他是真被刺激到了,而且如果是吴三桂、尚可喜这样的汉人大将起事,他肯定好好考虑一下,而且这些汉兵汉将起事的原因居然是阿济格连一战都不敢打就知道撤退,他要让这些汉兵汉将知道他英王阿济格的厉害。
阿济格已经跳上马去:“这一次要让天下人知道我阿济格的厉害!”
而刘永锡并不清楚自己封赏左梦庚会引发这么多连锁反应,现在他只关心能不能逮住阿济格的主力:“机会难得,暂时放豪格一马,但是哪怕阿济格已经逃过黄河也要毫不犹豫地追上去,这一回阿济格就别想跑了!”
虽然清国在北方还有很多牛录与营头,但是在刘永锡眼中都是豪格这样的残兵败将不足为患,真正称得上心腹大患者只有建制与实力保存最完整的阿济格所部。
在大清几支野战大军,只有阿济格所部没有遭受越明军的重创或打击,表现也最为骄狂甚至敢跟越明军玩阴谋手段,不象豪格之流一听到越明军北伐就丢盔弃甲一路狂奔,但只要击破或重创阿济格所部,大清国就是一只死狗,
而刘永锡身边的将领都觉得承天皇帝英明神武,只有彭城伯张博易提出了一点小小的不同意见:“这次陛下与奉天娘娘都率军亲征,肯定是不能放过阿济格,但豪格既然是惊弓之鸟,也不能轻易放过,请陛下给我一个率先过河的机会!”
既然张博易自告奋勇,刘永锡自然是从善如流:“没问题,豪格就交给彭城伯来处理,彭城伯可不要用力过猛随手就把豪格给彻底灭掉了,建虏之中象豪格这等饭桶已然不多了!”
不管从什么方面来看,豪格都是大清国数一数二的良将,哪怕在越明军几次重创之后他仍然能够重组部队坐镇山东就已经充分说明了他的能力,但现在他与多铎一样都被越明军打出了心理阴影,所以遇到越明军的优先选择永远是跑了再说,所以越明军与豪格交手的时候总是能多上三分勇气与信心。
而张博易也大笑起来:“陛下放心,张某绝非孟浪之辈,这次过河一定适可而止,争取与陛下来个前后夹击!”
刘永锡点了点头又交代道:“让奉天皇后那边也加快速度,刘泽清、刘良佐既然已死,那么我手握五百营甲兵,自然要把建虏尽数扫灭了!”
事实上不用刘永锡动员,不管是李定国还是高一功、李过、刘文秀、刘体纯,现在明军都因为左梦庚的封赏而陷入了狂欢,大家都觉得这虽然不是最后的机会,但是留给大家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只是在行动上各路越明军还是有所区别,以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为首的西营诸将可以说是一路高歌,不肯放过任何机会,反而是象高一功、李过、刘体纯这样的忠贞营将领因为在清军手上吃过太多大亏,行动要慎重得多。
但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消息加速了忠贞营的行动:“什么?建虏居然内乱了,这是不是流言?如果不是内乱的话,咱们赶紧冲上去抢功劳!”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觉得承天皇帝刘永锡的运气好到不可思议,原本他们都以为这次北伐会异常艰辛,可先是肃亲王豪格全面溃逃,接着又是刘泽清、刘良佐自取灭亡,而现在阿济格所部更是陷入了内乱之中。
倒是高一功第一时间明白清军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阿济格之败,恐怕得从他自江南退回武昌开始!”
阿济格大军之所以从江南退回武昌是因为当时忠贞营夺取了荆州,阿济格担心后院失火所以执意退回了荆州,但是阿济格退回荆州之后并没有对荆州的忠贞营发动大规模攻势,恰恰相反,阿济格很快就放弃了武昌退往河南。
之后几个月时间,不管是刘永锡西征还是张献忠出川,阿济格始终按兵不动坐视刘永锡整合大半个南方的资源之后突然发动北伐,而阿济格虽然也曾调兵遣将想与明国一战,但听说豪格退过黄河之后阿济格再次一路转进。
有如此辉煌的转进记录,别说阿济格只是一个亲王,他就是大清国的皇帝下面的将士也会对他彻底失去信心,高一功在内的忠贞营将领却是胆气十足:“趁他病要他命,赶紧杀上去!”
而前线很快传来了好消息:“现在是绿营兵、新附军甚至八旗军都在造反!”
严格来说,参与叛乱的仅仅是一部分八旗汉军与外藩蒙古兵,吴三桂与尚可喜的部下也有数百人参与其中,但是这件事对于清军士气造成致命打击,直到现在阿济格仍然没办法把叛乱平定下来,反而让这把火越烧越旺。
而李定国、高一功、李过诸军的赶来很快让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虽然战斗仍然十分激烈,明军自北伐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如此激烈的抵抗,瞬间就伤亡了数百人。
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清军的抵抗毫无意义,阿济格既然连叛乱的营头与牛录都镇压不下去,现在从南面与东面同时冲过来几十个营头的明军精锐,清军冲在最前面的十几个营头与牛录几乎是第一时间被包了饺子,即使侥幸逃出来也是损兵折将。
现在清军内部已经是一片混乱,虽然现在还在跟随阿济格行动的都是真正意义的清军精锐,但是他们对于阿济格的恨意并不比那些起事降明的官兵要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们都觉得走到今天这一步阿济格要承担最大责任,当初如果阿济格咬咬牙继续强攻天门山,说不定金华贼早已经狼狈不堪地退回老巢,哪会到今天这一步,而且很快就有人传出了内幕消息:“英王是听了吴三桂与尚可喜这些汉人的安排才不肯退过黄河!”
虽然大家对于阿济格一退再退恨之入骨,但现在他们最恨的决策却是阿济格突然脑子进水要停下来与越明军决一死战。
阿济格虽然说“决一死战”,但大家都觉得是自寻死路,现在参与叛乱的乱军至少有六七十营,要解决这些叛军已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何况是蜂拥而来的数十万越明军主力,因此立即有人登高一呼:“我觉得大清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都是吴三桂、尚可喜这些汉人坏事!”
“而且他们是故意坏事,故意把英亲王往死路上领,今天不干掉这些汉人,我们大清国就没有活路!”
“实际我觉得这些汉军、汉兵突然起事背后肯定还藏着什么天大的阴谋!”
“是啊,我们现在不当机立断果然处置,恐怕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虽然阿济格对于吴三桂、尚可喜这些汉将总是防着一手,但是伴随战事不断失利,他也越来越依赖这些汉将,而现在这些满洲亲贵已经达成了共识:“这些汉将肯定都已经与金华贼勾结在一起,现在必须把他们除掉!”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