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新朝气象
张献忠崇祯十七年是从荆州、夷陵经万州入川,现在等于是原路返回而已,而走汉中就不一样了,这里的贺珍虽然是李自成旧部,但是独立性很强,高一功、李过南撤的时候尚且挨了贺珍一顿痛打,何况与李自成完全翻脸的张献忠,半年前贺珍就挡住了张献忠对汉中的一次进攻。
而且贺珍的背后还是整个陕西清军,张献忠想到这第一时间就打了退堂鼓:“回陕西这条路确实不好走,还是去湖广比较合适,阿济格已经准备北撤,李过、田见秀他们又与何腾蛟势如水火,咱们只要到了湖广自然是一路顺利!”
汪兆龄比张献忠想得更加深远:“现在川人之所以反对我大西军,主要是暂时找不到出路,但是只要打出去就有了出路!”
现在大西军与川蜀本地势力的矛盾已经势如水火,所以汪兆龄准备对湖广发动战争来转移矛盾,而张献忠想了想自己入川以后的形势,也觉得这确实是一条出路:“出川的话就要抓紧时间了,这两个月江水刚好枯浅适合出川!”
张献忠是在崇祯十七月二月占领万县,而正月、二月正好是枯水期,适合用兵,而汪兆龄当即说道:“用兵肯定没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回陕的话只能放弃四川这块地盘,川陕不能兼顾,但是东进就不一样,现在湖广无主,我军进兵湖广可以兼顾两省!”
张献忠觉得汪兆龄讲的很有道理,有贺锦与陕西清军在,要回陕西肯定要放弃四川的一切基业,但是阿济格如果放弃武昌全师北撤,那自然可以在拿下湖广地盘的形势下同时守住四川地盘,他告诉丞相汪兆龄:“这件事就交给丞相全权处理了!”
汪兆龄却是跪了下来低声说道:“陛下,这次能不能拿下湖广关键还在您四个义子身上!”
一说到自己的四个义子张望国、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张献忠就觉得心烦意乱,虽然说是义子但是自从他们独当一面以后就天天跟他这位大西皇帝闹矛盾,甚至连张献忠杀人都要指手画脚。
而且这四个义子独当一面以后是一门心思想要经营自己的地盘,根本不把他的命令放在心上,让他们杀些刁民也是缩手缩脚,一点都不象他张献忠的义子。
但是张献忠又必须借重这四个义子的力量,谁叫他们手上的兵马超过了十万人,而且都是大西军中最精锐的兵马,因此张献忠指着汪兆龄说道:“他们四个的事情我来解决,而且你既然是朕的丞相自然要凌驾在张可望之上!”
这也是张献忠与四个义子的主要矛盾,不管是张可望还是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都觉得大西朝的天下是他们这帮兄弟打下来的,自然应当由他们兄弟来辅佐大西皇帝。
可张献忠的看法又不一样,汪兆龄既然是大西朝的丞相,那么张可望、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自然要服从汪兆龄:“告诉他们打下湖北以后,我给他们格外封赏加官晋爵!”
伴随着张献忠与汪兆龄的命令,一度找不到方向的大西军再次动员起来,浩浩荡荡的大军正朝着万州、涪陵杀来。
而现在的南京与江南都正处于一种新朝气象之中。
现在的越明朝不仅仅是改换“承天”年号,或者是给张皇后、长平皇后上个“应天皇后”、“顺天皇后”的尊号那么简单,而是进行着一场隐性的革命,新兴的王朝正在与方方面面进行着沟通并企图得到整个江南的全力支持。
刚刚覆灭的弘光朝就是最好的教训,虽然有着很好的基础但是很快就失去了江南人心,最后清军南下的时候几乎没受到任何抵抗,而承天朝自然希望把整个江南的力量都动员起来。
而太康侯张国纪自然就成了一个大忙人,他作为张皇后的生身之父自然成为江南士绅、官员与朝廷沟通的最好途径,现在太康侯府可以说是宾客盈门,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并希望太康侯能够帮助解决。
而太康侯张国纪也是乐在其中,不管这些诉求有多么不合理,但是他都记录下去并转交给几位阁臣、尚书,而且朝廷对他转交的奏本也格外重视,时不时就传来了不少好消息。
许多在大明朝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的弊政终于被取消了,比方说凤阳作为天子帝乡,太祖时就要求亲邻好友每年赴京朝见皇帝,这本来就是相当重的负担,但是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凤阳朝见就变得极其困难。
毕竟从凤阳出发到南京也就是几天时间而已,可是从凤阳出发到北京往往是要走好几个月,但是这样的弊政终明一世始终没有取消,因为这是祖宗家法。
而到了承天朝情况自然就不一样了,许多在大明朝持续几十几百年的弊政不是被直接取消就是进行了全面改革,只是张国纪翻了翻最近宫中发出的诏书终于明白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而他对面的户部尚书童屹立更是非常直接地说道:“咱们这位陛下虽然是出身于钟鼎玉食之家,但跟太康侯您一样是会过日子的!”
太康侯张国纪本来就是苦出身,他很认同刘永锡的这套思路:“没错,就应当这么办,反正朝廷又没收到实际好处,不如官民两便!”
他现在已经看明白了,本朝取消的一系列弊政实际都是朝廷没收到实际好处的弊政,比方说凤阳父老到京师朝见,如果说洪武时或许有点意义能让太祖皇帝见见老朋友,永乐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存在。
但正因为是祖宗家法,所以这样的弊政才持续了两百多年,而承天朝虽然名义是继承了大明王朝的政治遗产,实际却是与创业无异,自然把许多历史积累下来的包袱直接甩掉。
童屹立作为户部尚书最清楚其中的操作:“确实不如官民两便,我与陛下探讨过国家定都南京之后至少要减少三分之一的虚耗!”
所谓“三分之一的虚耗”自然是象凤阳父老入京朝见这种朝廷拿不到任何好处,但是对于地方与升斗小民又是天大负担的事项,而且这种情况是比比皆是甚至远远高过了正税。
但是刘永锡并不准备全部取消全部土贡、杂税,而是抓住几个重点,比方最受后人耻笑的长江鲥鱼,有明一代为了从镇江往北京输送鲥鱼不知要消耗多少民力,光是一路更换的冰块就不知道消耗多少,有些时候押运官员贪污把冰块省了就给皇帝运来了一船臭鱼。
而现在朝廷既然定都南京,自然就减省了不计其数的民力消耗,而且朝廷把可以包掉的包袱都尽量包出去。
大明朝很多制度早已经是毫无存在意义,但由于是祖宗家法必须维持下去,现在既然是新朝气象,自然是要直接甩出去。
因此童屹立这位户部尚书原本以为自己干不久,但是跟着朝廷一番操作之后突然轻松起来,他甚至有心思指点太康侯张国纪:“太康侯,你也不要全是转奏,您看看有什么合适的建议又比较难办的,咱们一起上奏朝廷,咱们也青史留名一回!”
太康侯张国纪听童屹立这么一说也轻松起来:“童尚书这么说那就是最好不过了,只不过这件事咱们也得适可而止,前线将士的粮饷一定要及时接济!”
刘永锡虽然用了快刀斩乱麻的建议,但是承天朝现在至少要供养十几万野战大军与数万州郡兵,解决这些部队的粮饷供应仍然是户部的当务之急,而童屹立也严肃起来:“幸亏现在都在江南用兵,不象边关作战那样光是运粮就愁死人,现在的关键还是尽快平定南方,如果不能尽快平定江西、湖广,形势就会完全不一样!”
虽然越明大军现在已经拿下徐州并控制整个江南,但江南与整个南方完全是两回事。
大明有南七北六十三省的说法,而承天朝除了原来的南直隶之外,南方七省只拿下了一个完整的浙江省与小半个江西省,离统一南方还有很大的距离。
而且湖广与四川虽然属于北六省,但实际也属于南方,更不要说还有一个隆武朝正在与越明朝在争正统。
但是听到这张国纪却是压低了声音问道:“听说福建郑芝龙已经准备奉表纳土?”
虽然太康侯张国纪在承天朝算是最顶尖的皇亲国戚,但是这件事他也只听到一点风声,而童屹立非常明确地说道:“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只可惜这位郑芝龙虽然是个英雄,却终究只是个海商而已,格局实在太小!”
童屹立这么说,张国纪自然是吃了一惊:“郑芝龙跟陛下与娘娘提了什么过分的要求吗?”
童屹立却是苦笑一声:“问题在于这位郑芝龙不但没提多少要求,反而连镇守福建的责任都不敢担起来,他终究只是一个海商而已!”
张国纪已经明白过来了:“这位南安侯只求郑氏的荣华富贵不受影响吗?这也太没进取心了!”
而且贺珍的背后还是整个陕西清军,张献忠想到这第一时间就打了退堂鼓:“回陕西这条路确实不好走,还是去湖广比较合适,阿济格已经准备北撤,李过、田见秀他们又与何腾蛟势如水火,咱们只要到了湖广自然是一路顺利!”
汪兆龄比张献忠想得更加深远:“现在川人之所以反对我大西军,主要是暂时找不到出路,但是只要打出去就有了出路!”
现在大西军与川蜀本地势力的矛盾已经势如水火,所以汪兆龄准备对湖广发动战争来转移矛盾,而张献忠想了想自己入川以后的形势,也觉得这确实是一条出路:“出川的话就要抓紧时间了,这两个月江水刚好枯浅适合出川!”
张献忠是在崇祯十七月二月占领万县,而正月、二月正好是枯水期,适合用兵,而汪兆龄当即说道:“用兵肯定没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回陕的话只能放弃四川这块地盘,川陕不能兼顾,但是东进就不一样,现在湖广无主,我军进兵湖广可以兼顾两省!”
张献忠觉得汪兆龄讲的很有道理,有贺锦与陕西清军在,要回陕西肯定要放弃四川的一切基业,但是阿济格如果放弃武昌全师北撤,那自然可以在拿下湖广地盘的形势下同时守住四川地盘,他告诉丞相汪兆龄:“这件事就交给丞相全权处理了!”
汪兆龄却是跪了下来低声说道:“陛下,这次能不能拿下湖广关键还在您四个义子身上!”
一说到自己的四个义子张望国、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张献忠就觉得心烦意乱,虽然说是义子但是自从他们独当一面以后就天天跟他这位大西皇帝闹矛盾,甚至连张献忠杀人都要指手画脚。
而且这四个义子独当一面以后是一门心思想要经营自己的地盘,根本不把他的命令放在心上,让他们杀些刁民也是缩手缩脚,一点都不象他张献忠的义子。
但是张献忠又必须借重这四个义子的力量,谁叫他们手上的兵马超过了十万人,而且都是大西军中最精锐的兵马,因此张献忠指着汪兆龄说道:“他们四个的事情我来解决,而且你既然是朕的丞相自然要凌驾在张可望之上!”
这也是张献忠与四个义子的主要矛盾,不管是张可望还是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都觉得大西朝的天下是他们这帮兄弟打下来的,自然应当由他们兄弟来辅佐大西皇帝。
可张献忠的看法又不一样,汪兆龄既然是大西朝的丞相,那么张可望、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自然要服从汪兆龄:“告诉他们打下湖北以后,我给他们格外封赏加官晋爵!”
伴随着张献忠与汪兆龄的命令,一度找不到方向的大西军再次动员起来,浩浩荡荡的大军正朝着万州、涪陵杀来。
而现在的南京与江南都正处于一种新朝气象之中。
现在的越明朝不仅仅是改换“承天”年号,或者是给张皇后、长平皇后上个“应天皇后”、“顺天皇后”的尊号那么简单,而是进行着一场隐性的革命,新兴的王朝正在与方方面面进行着沟通并企图得到整个江南的全力支持。
刚刚覆灭的弘光朝就是最好的教训,虽然有着很好的基础但是很快就失去了江南人心,最后清军南下的时候几乎没受到任何抵抗,而承天朝自然希望把整个江南的力量都动员起来。
而太康侯张国纪自然就成了一个大忙人,他作为张皇后的生身之父自然成为江南士绅、官员与朝廷沟通的最好途径,现在太康侯府可以说是宾客盈门,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并希望太康侯能够帮助解决。
而太康侯张国纪也是乐在其中,不管这些诉求有多么不合理,但是他都记录下去并转交给几位阁臣、尚书,而且朝廷对他转交的奏本也格外重视,时不时就传来了不少好消息。
许多在大明朝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的弊政终于被取消了,比方说凤阳作为天子帝乡,太祖时就要求亲邻好友每年赴京朝见皇帝,这本来就是相当重的负担,但是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凤阳朝见就变得极其困难。
毕竟从凤阳出发到南京也就是几天时间而已,可是从凤阳出发到北京往往是要走好几个月,但是这样的弊政终明一世始终没有取消,因为这是祖宗家法。
而到了承天朝情况自然就不一样了,许多在大明朝持续几十几百年的弊政不是被直接取消就是进行了全面改革,只是张国纪翻了翻最近宫中发出的诏书终于明白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而他对面的户部尚书童屹立更是非常直接地说道:“咱们这位陛下虽然是出身于钟鼎玉食之家,但跟太康侯您一样是会过日子的!”
太康侯张国纪本来就是苦出身,他很认同刘永锡的这套思路:“没错,就应当这么办,反正朝廷又没收到实际好处,不如官民两便!”
他现在已经看明白了,本朝取消的一系列弊政实际都是朝廷没收到实际好处的弊政,比方说凤阳父老到京师朝见,如果说洪武时或许有点意义能让太祖皇帝见见老朋友,永乐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存在。
但正因为是祖宗家法,所以这样的弊政才持续了两百多年,而承天朝虽然名义是继承了大明王朝的政治遗产,实际却是与创业无异,自然把许多历史积累下来的包袱直接甩掉。
童屹立作为户部尚书最清楚其中的操作:“确实不如官民两便,我与陛下探讨过国家定都南京之后至少要减少三分之一的虚耗!”
所谓“三分之一的虚耗”自然是象凤阳父老入京朝见这种朝廷拿不到任何好处,但是对于地方与升斗小民又是天大负担的事项,而且这种情况是比比皆是甚至远远高过了正税。
但是刘永锡并不准备全部取消全部土贡、杂税,而是抓住几个重点,比方最受后人耻笑的长江鲥鱼,有明一代为了从镇江往北京输送鲥鱼不知要消耗多少民力,光是一路更换的冰块就不知道消耗多少,有些时候押运官员贪污把冰块省了就给皇帝运来了一船臭鱼。
而现在朝廷既然定都南京,自然就减省了不计其数的民力消耗,而且朝廷把可以包掉的包袱都尽量包出去。
大明朝很多制度早已经是毫无存在意义,但由于是祖宗家法必须维持下去,现在既然是新朝气象,自然是要直接甩出去。
因此童屹立这位户部尚书原本以为自己干不久,但是跟着朝廷一番操作之后突然轻松起来,他甚至有心思指点太康侯张国纪:“太康侯,你也不要全是转奏,您看看有什么合适的建议又比较难办的,咱们一起上奏朝廷,咱们也青史留名一回!”
太康侯张国纪听童屹立这么一说也轻松起来:“童尚书这么说那就是最好不过了,只不过这件事咱们也得适可而止,前线将士的粮饷一定要及时接济!”
刘永锡虽然用了快刀斩乱麻的建议,但是承天朝现在至少要供养十几万野战大军与数万州郡兵,解决这些部队的粮饷供应仍然是户部的当务之急,而童屹立也严肃起来:“幸亏现在都在江南用兵,不象边关作战那样光是运粮就愁死人,现在的关键还是尽快平定南方,如果不能尽快平定江西、湖广,形势就会完全不一样!”
虽然越明大军现在已经拿下徐州并控制整个江南,但江南与整个南方完全是两回事。
大明有南七北六十三省的说法,而承天朝除了原来的南直隶之外,南方七省只拿下了一个完整的浙江省与小半个江西省,离统一南方还有很大的距离。
而且湖广与四川虽然属于北六省,但实际也属于南方,更不要说还有一个隆武朝正在与越明朝在争正统。
但是听到这张国纪却是压低了声音问道:“听说福建郑芝龙已经准备奉表纳土?”
虽然太康侯张国纪在承天朝算是最顶尖的皇亲国戚,但是这件事他也只听到一点风声,而童屹立非常明确地说道:“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只可惜这位郑芝龙虽然是个英雄,却终究只是个海商而已,格局实在太小!”
童屹立这么说,张国纪自然是吃了一惊:“郑芝龙跟陛下与娘娘提了什么过分的要求吗?”
童屹立却是苦笑一声:“问题在于这位郑芝龙不但没提多少要求,反而连镇守福建的责任都不敢担起来,他终究只是一个海商而已!”
张国纪已经明白过来了:“这位南安侯只求郑氏的荣华富贵不受影响吗?这也太没进取心了!”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