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寇园(六)
眼见着公审的日子一天天逼近,汪之令最终同意了李稚的提议,派人将那些孩子的尸骨送往宁州。这一日正好是昭懿太后的忌日,赵颂在家中诵读道经,听到棺木被秘密送往平州帝王陵归葬的消息,脑海中想到李稚让她帮的忙,笑了一声,对曹江道:“汪之令的路,算是走到头了。”
曹江整理着香炉回过头来,“长公主打哑谜,臣可听不懂了。”
赵颂搁下了手中的经书,“是皇帝啊。汪雪顺这桩案子的要点不在士族,不在汪之令,也不在大理寺,在于皇帝啊。真要杀个太监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想要拿住皇帝却是不容易的,我那个弟弟啊,一生猜忌多疑,想要取得他的信任难于登天,汪之令花了几十年才办到的事情,这赵慎是上哪里找的这样通透的人,也亏得他了。”
曹江听得云里雾里,赵颂却不再多说,只命他将压箱底的那身旧朝服取来,她抬手梳理了下自己的团花发髻,“罢了,便帮他推最后一手吧。”
傍晚时分,赵颂穿戴整齐入宫觐见皇帝。赵徽正在宫中断食清修,他本不想见赵颂,可今日是昭懿太后的忌日,他听到赵颂提到过世已久的母亲,不由得对亲情生出一丝久违的眷恋,还是让汪之令将她召了进来。
姐弟俩许久不见,再见面终究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两人来到昭懿皇后旧日的寝宫,坐下多聊了会儿。赵徽保养得很好,五十多岁的人维持着三十出头的样貌,相比之下,赵颂则老态弥显,鬓发斑白也不涂抹颜料,一身浅褐色圆领宫服更显得端庄肃穆,两人不像是同胞姐弟,倒像是母子。赵徽见她苍老成这样,一时心中生出无限感慨,“长姊看起来老了许多。”
赵颂早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岁数,笑道,“人哪有不老的呢?万事万物自有时。”
赵徽听完也笑了,当皇帝的这些年,他无时无刻不紧绷着精神,赵颂这恬淡乐观的态度令他感到格外舒服自在,命汪之令去取些新炼的养生丹药赏赐给她。今日是昭懿太后的忌日,赵颂看上去有些寂寞,长信宫灯在冷清的宫殿中静静燃烧,她梳着昭懿太后生前喜欢的发髻,衣服打扮也酷似母亲当年,斜坐在青烟缭绕的茜纱窗前,身上散发着母性的辉光。赵徽的眼神不由得柔和起来。
赵颂打量着这座落满辉光的宫殿,“这地方打理得很仔细啊,许多摆设都没有变,让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当年。这说来也奇怪,年纪都这般大了,却还是会思念母亲。”
赵徽叹道:“这乃是人之常情啊。”
昭懿皇后是景帝的继后,也是赵颂与赵徽的生身之母,她一生为景帝养育了一子一女,还抚养过愍怀太子赵崇光。景帝与昭懿皇后都是性情柔顺甚至可以说懦弱的人,大约是为母则刚,昭懿皇后在他们的记忆中比父亲还要更强势些,她生前最偏爱的就是幼子赵徽,对其倾注了全部心血。赵徽这一生都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爱,母亲是他心中为数不多的柔软之一。
姐弟俩谈了许多有关母亲的往事,昏黄空旷的宫殿中,岁月仿佛倒流回到儿时,姐弟俩窝在母亲的后殿中聊着些没人知道的闲话,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赵徽整理着道服襟口,笑了又笑。
两人从仙逝的母亲聊到了子侄辈,自然而然地说起了赵慎。
赵徽感慨道:“如今皇族子侄辈中,唯有令谨还有两三分血性,全都指着他为这王朝保驾护航。”
赵颂点头道:“赵慎看着不近人情,实则是个孝顺孩子。”
既然已经提到了赵慎,不免又聊到了近日风头正盛的李稚,赵颂今日似乎格外有所感触,话里行间为皇族仔细打算起来,“说起这新任的大理寺少卿,赵慎临行前特意将此人提拔上来,还专门托我多关照他,说是如今朝野上下只听得见士族的声音,须得多扶持些自己人,将来能够帮衬着皇族在朝中发声。”
赵徽直起身冷淡道:“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究竟能不能立足,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与本事。”
赵颂道:“正值用人之际,本事倒是其次,关键还是看忠心与否。”
赵徽问道:“长姊觉得此人如何?”
赵颂道:“如今朝中官员皆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顶住压力没有让步,确实难能可贵。前些天有桩在朝野闹得沸沸扬扬的案子,他找到我想要我帮着出谋划策,我多问了两句,这人确实是处处为陛下打算,直说此事绝不能牵扯到旁人身上去,无奈士族步步紧逼,他有几分焦头烂额,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好安慰了他两句,说我们都明白他的心意。”
赵徽道:“是寇园一案?”
赵颂点了下头,“正是。”
赵徽自然知道李稚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扛着士族的压力帮他保汪之令,心道这人倒是有心了。
赵颂道:“好在那群孩子的尸骨已经被送往平州皇陵安葬,如今朝野到处都在称颂陛下的恩慈,百姓们纷纷作歌传唱,又是一桩流芳后世的圣人事迹,我看这事想必很快能有个圆满的结果。”
赵徽正捏着手中杯盏,闻声忽的一停手,抬头看向了赵颂。赵颂原是放松地微笑着,好似是从对方的神情中察觉到了什么,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
赵徽恢复了和颜悦色,“平州皇陵?”
赵颂迟疑片刻,声音低了下去,“我听李稚说,他收到消息,宫中授意将姚复的女儿以及一众孩子的尸骨送往皇帝陵安葬,告慰魂灵,平息民愤。”一句话中用了两个不着痕迹的技巧,将“陪葬”替换成了“安葬”,将汪之令授意说成了宫中的旨意,果然赵徽听完后别开脸,点头笑了一声,“好。”
最后一缕暮色刚好淡去,赵颂端着袖子踱步出了宫殿,内侍曹江早已在外面等候多时,一见到她便迎上去,赵颂缓缓抬起头,神情也由惴惴变得默然悠远起来,脚下的速度逐渐放慢,最终在云海似连绵不绝的白玉阶前停下脚步。曹江用眼神示意她宫中内外已经全部打点妥当,她这才一步步拾阶而下。
是夜深,汪之令收到召见,赶来崇极宫侍候,他一进门就看见几个小太监头拼命抵着地跪在阶前,浑身战栗不止,皆是他往日的心腹。汪之令扭头看过去,宫殿中静得只听见风掀纱帐声,一个顶到房梁的高大黑影投在昏黄抖动的纱笼上,皇帝端坐在明堂上没有出声,那一刻汪之令仿佛看见了一头被激怒的野兽坐在皇位上,腿蓦得一软,无声地爬过去屈膝跪下。
赵徽起身从纱笼中走了出来,他赤脚站在汪之令的面前,低头打量着这名跟随了他几十年的老太监,他伸出右手握抓住一旁的长信宫灯,哐当摇晃了两下,黄灿灿的烛光也跟着在大殿中抖动,“抬起头来。”
汪之令的鬓角有冷汗滴落下来,他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能够感觉到对方身上涌如怒海的暴戾,他不敢擦一下汗水,慢慢抬起头去,“陛下……”赵徽抬起手臂,将长信宫灯高高地握举了起来,跳动的烛光将他光洁白皙的脸庞照得如神庙里的狰狞道像,汪之令仰着头,喉咙发不出声音,赵徽打量着那张低眉顺眼的脸,继续将手中的宫灯不断举高,用力砸了下去,伴随着哐一声响,玉质发冠被甩出去,鲜血从颧骨激涌出来。
汪之令除了肩膀抖动了下外,连叫一声都没有。
赵徽面无表情地重新抬起手,再次将宫灯举起,又是用尽全力砸了下去,一下更比一下重,宫灯外罩被砸得稀烂,琉璃碎片纷纷飞溅甩在地上,偌大的宫殿中只听得见那沉闷的撞击声响。汪之令的脸上全是鲜血,碎片扎在脸颊中,血肉模糊已然看不清五官,最后一声巨响,宫灯柄应声惨烈地折断。赵徽微微喘着粗气,一甩手丢开了那半盏没用的宫灯,看了眼自己的手掌心,他在深宫中养尊处优多年,许久没有动手,虎口也被反震得流血。
汪之令身体一动,手脚并用忙爬上去要帮他处理伤口,却被赵徽猛的一脚用力踹开,他连忙爬过去在对方的脚边重新跪好。
赵徽盯着自己掌中不断涌出的鲜血,脸颊上的肌肉抽了下,慢慢拨动沾血的拇指,“为什么?”他拧着眉头,似有万分的疑惑不解,自言自语道:“为什么要阳奉阴违?为什么不肯听话?为什么要背着我做出这种事?”他低头看向贴靠在他脚边的汪之令,一点点提高了声音,“平州!帝王陵!那是你这种狗奴才能够动的东西吗?”一句话在大殿中不断回响,声若洪钟,地震山摇。
汪之令一听这句话,先是一愣,猛地抬头看去,“陛下!”
赵徽的神情却并非是全然是滔天震怒,其中还夹杂着难掩的痛心,“算计到我的头上来了?”汪之令急忙想要解释,却再次被一脚踹开,赵徽看着这个一辈子有如父亲一样照顾着自己的老太监,不顾他重新抱上来,仰起头看向宫殿穹顶处的千瓣琉璃灯花,仿佛是念着一个盘旋在头顶已久的诅咒般喃喃道:“连你也有自己的私心,连你也要背叛我。称孤道寡,果真是称!孤!道!寡!”
“陛下——”
“滚开!”赵徽踹开了痛哭的汪之令,赤脚踏过满地的琉璃碎片往外走去,风从殿外吹进来,在那一刻,这个清心寡欲了多年的皇帝,时隔多年再次感受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伤痛,像是在胸膛正中央活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流出大股的脓血来。他走到月光落满的玉台前,看着凄厉的风吹过他空荡荡的皇宫,他仿佛又变成了许多年前那个寄情于书画、敏感脆弱的孩子,没有人爱他,他的父亲不在乎他,他的母亲离开了他,他的兄弟——
他在心中想,这是报应,时至今日竟然连一个全然依附于他的老太监也要欺骗他,利用他!这难道不是种报应吗?
赵徽孤身一人来到了母亲曾经居住过的宫殿中,却发现其中亮着烛光。他站在门口良久,注视着那团梦境似的亮光,激愤的心情慢慢冷却下去,神情变得有几分恍惚。他抬手阻止了跟上来的小太监,伸手咿呀一声轻轻推开了院门。
冷冷清清的内庭院中,白发苍苍的老太监穿着低等宫侍的灰衣,他弓着腰打了新的清水,跪在地上将庭院中的栏杆与台阶全部仔细擦了一遍,又熟练地打理好院中的花木。他看上去已经垂垂老矣,做什么都很吃力,但一丝不苟。角檐下点着盏破旧的油灯,皇宫中灯油受到严格管制,那应该是他自己连年累月自己暗暗攒下来的,眼见着有风吹过,那灯即将要灭了,他伸出右手小心拢住了那团光,抬头看向空无一人的宫殿,“太后,您回来了吗?”
自然是没有人回应他,他费力地团跪着坐下,手轻轻护着那一点点微光,“太后,臣已经将庭院重新打理好了,您瞧瞧,这池子里的夏芙蓉开得正好呢,和当年没什么两样。臣真的老了,也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机会再帮您打理花木。”他絮絮地聊了会儿,忍不住咳嗽了声,重新抬头对虚空中的明月光道:“还有陛下,臣前两日见过他了,陛下看起来一切皆好呢,您若是在天有灵必保佑他平平安安,无病无灾。臣的时岁不多了,算算年纪也是时候了吧,我约莫很快会去见您了,咱们便一起保佑那孩子,盼望他和儿时一样,平安顺遂,快乐无忧。”
身后有脚步声响起,董桢的瞳仁中有一闪而过的幽光,随即用两指掐了灯芯,回过身看去。
赵徽注视着那张转回来的熟悉脸庞,对方在看见他的一瞬间明显愣住了,慌张的表情还没有来得及掩饰,凝固在了脸上,赵徽侧头盯着他看,吐出两个字,“是你。”
昏暗的宫殿中,赵徽坐在横榻上伸出手去。董桢低头帮他将碎木屑轻挑出来,仔细包扎好伤口,用湿布一点点擦掉了血,他看上去不卑不亢,并没有汪之令那般永远十分用力的迎合谄媚,但独有种耐心温柔,仿佛是父亲对待受了伤的孩子,晃动的烛光打在他的侧脸上,鬓角白发反耀着微微银光,“好了,要仔细不能沾着水。”他抬头看向赵徽,赵徽莫名想到了些年代久远的事情,幼时他受了伤,一身湖蓝色宫服的内侍细心帮他处理伤口,昭懿太后在一旁不停地数落着他,一时恍若隔世。
赵徽收回思绪,“你脸上的伤……”
董桢摸着干枯的鬓角遮了下,“干活时不小心跌了下,擦到了些。”
赵徽自幼生活中深宫之中,见惯了尔虞我诈与拜高踩低,太监之间的纷争他一清二楚,只看一眼就明白了,见董桢没多说,他也没有继续追问。
赵徽此刻心情已经平复些了,望向屋外摆放整齐的祭祀用具,“你来祭拜太后?”
在宫中私行祭祀之事是杀头之举,董桢忙反手将手擦了擦,低身要对着赵徽下跪,却被一只手挡住了,赵徽道:“算了,也没有旁人看见。”
董桢这才重新起了身,他观察着赵徽的脸色,轻声道:“陛下,是遇到了烦心事吗?”
赵徽沉默着,忽然抬眼看向他,也不说话。
董桢等了会儿,对他道:“陛下放宽心,您是有福气的人,一起皆会好起来的。”
赵徽忽然发问道:“你当年为何要为罪太子说话?你心中也是觉得我这个皇帝做的不如他。”
董桢没想到赵徽如此直白,将近二十年的旧事了,赵徽一开口直接问起,可见他耿耿于怀多少年。董桢在心中想,这倒确实是他的性情,他轻声道:“臣从来没有如此想过,陛下便是陛下。当年臣劝您为罪太子设供奉牌位,并不是为了罪太子,朱雀台血案,罪太子自焚而死,奴才知道您心中也震惊悲痛,您这些年寝食难安,心结难解,臣看在眼中,心中也跟着难过,解铃还需系铃人,唯有与罪太子和解,您才能够真正放下这份心结啊,臣劝慰的不是罪太子,而是……”他没有把话说完,停下来静静地望着赵徽,轻声道:“只要您能够好好的,臣的心中便一切都好。”
赵徽看了他良久,“你当年为何没有说这一番话?”
董桢却是有片刻的消声,慢慢道:“这番话,臣当年也说过了。”
赵徽忽的没了声音,到底是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了,细节如何他也记不清,董桢这一句话说出来,他下意识只认为自己当年盛怒之下没有听进去,默然片刻,他重新看向董桢,“看你这些年你在宫中过得多有不如意之处,没有怨恨朕?”
董桢好似是听见了一件难得令他也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这位聪明了一世的老侍中被问住了,半晌很轻地笑了起来,那神情好似是听见孩子问了个犯傻的问题,许久才轻声道:“怎么会呢?”
四个字好似是轻柔鸿毛落在了心湖上,泛起涟漪的同时,也轻抚过所有流血不止的创口,赵徽难得无言。
董桢低声问道:“陛下今日难过,是因为思念太后吗?”
赵徽摇了头,他坐着半晌,将汪之令与帝王陵的事情与董桢说了说。
董桢仔细地倾听完,却没有说汪之令的不好之处,只沉吟道:“汪侍中不像是这般糊涂的人啊,不过是一个养子……”他的话戛然而止。
“是啊,只不过是一个养子,值得他如此不顾心血的搭救,这蠢货真是老糊涂了!枉费了我的一片心血,他做出这等不识相的事情来,不知道的还当牢里的是他的亲生儿子!”
董桢眼神顿时流露出异样,赵徽正说着,下一刻就发现了他欲言又止的神情。
半个时辰后,赵徽从昏暗的宫殿中慢慢走了出来,他笑了一声,忽然,又摇头笑了一声,那副神情堪称是叹为观止。小太监连忙跑上来听命,赵徽一字一句道:“把大理寺少卿召入宫来,寇园这案子,让他重新审,放开了审!”
董桢无声无息地站在赵徽身后半步处,这原是汪之令所处的位置。那不知所措的小太监领了命后,抬头一看见他时分明愣住了。董桢背光而立,浮光与阴影交错着罩落在他周身,他注视着那呆愣的小太监,直到对方骤然惊得回过神,低下头去对着皇帝磕了个头,退出去传旨了,董桢这才慢慢瞥了一眼身旁的皇帝,皇帝并没有感受到身后平静的视线,他还处在被彻底背叛的暴怒之中,甚至开始慢慢笑了起来,看上去古怪极了。
董桢注视着那张野兽似的侧脸,脑海中响起了年轻权臣清澈的声音,“我不是来做交易的,我并非商人,也没有所求,我只是想教侍中驯服一头野兽。”董桢垂了眼,慢慢地抹去了右手臂上的灰尘。
曹江整理着香炉回过头来,“长公主打哑谜,臣可听不懂了。”
赵颂搁下了手中的经书,“是皇帝啊。汪雪顺这桩案子的要点不在士族,不在汪之令,也不在大理寺,在于皇帝啊。真要杀个太监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想要拿住皇帝却是不容易的,我那个弟弟啊,一生猜忌多疑,想要取得他的信任难于登天,汪之令花了几十年才办到的事情,这赵慎是上哪里找的这样通透的人,也亏得他了。”
曹江听得云里雾里,赵颂却不再多说,只命他将压箱底的那身旧朝服取来,她抬手梳理了下自己的团花发髻,“罢了,便帮他推最后一手吧。”
傍晚时分,赵颂穿戴整齐入宫觐见皇帝。赵徽正在宫中断食清修,他本不想见赵颂,可今日是昭懿太后的忌日,他听到赵颂提到过世已久的母亲,不由得对亲情生出一丝久违的眷恋,还是让汪之令将她召了进来。
姐弟俩许久不见,再见面终究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两人来到昭懿皇后旧日的寝宫,坐下多聊了会儿。赵徽保养得很好,五十多岁的人维持着三十出头的样貌,相比之下,赵颂则老态弥显,鬓发斑白也不涂抹颜料,一身浅褐色圆领宫服更显得端庄肃穆,两人不像是同胞姐弟,倒像是母子。赵徽见她苍老成这样,一时心中生出无限感慨,“长姊看起来老了许多。”
赵颂早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岁数,笑道,“人哪有不老的呢?万事万物自有时。”
赵徽听完也笑了,当皇帝的这些年,他无时无刻不紧绷着精神,赵颂这恬淡乐观的态度令他感到格外舒服自在,命汪之令去取些新炼的养生丹药赏赐给她。今日是昭懿太后的忌日,赵颂看上去有些寂寞,长信宫灯在冷清的宫殿中静静燃烧,她梳着昭懿太后生前喜欢的发髻,衣服打扮也酷似母亲当年,斜坐在青烟缭绕的茜纱窗前,身上散发着母性的辉光。赵徽的眼神不由得柔和起来。
赵颂打量着这座落满辉光的宫殿,“这地方打理得很仔细啊,许多摆设都没有变,让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当年。这说来也奇怪,年纪都这般大了,却还是会思念母亲。”
赵徽叹道:“这乃是人之常情啊。”
昭懿皇后是景帝的继后,也是赵颂与赵徽的生身之母,她一生为景帝养育了一子一女,还抚养过愍怀太子赵崇光。景帝与昭懿皇后都是性情柔顺甚至可以说懦弱的人,大约是为母则刚,昭懿皇后在他们的记忆中比父亲还要更强势些,她生前最偏爱的就是幼子赵徽,对其倾注了全部心血。赵徽这一生都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爱,母亲是他心中为数不多的柔软之一。
姐弟俩谈了许多有关母亲的往事,昏黄空旷的宫殿中,岁月仿佛倒流回到儿时,姐弟俩窝在母亲的后殿中聊着些没人知道的闲话,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赵徽整理着道服襟口,笑了又笑。
两人从仙逝的母亲聊到了子侄辈,自然而然地说起了赵慎。
赵徽感慨道:“如今皇族子侄辈中,唯有令谨还有两三分血性,全都指着他为这王朝保驾护航。”
赵颂点头道:“赵慎看着不近人情,实则是个孝顺孩子。”
既然已经提到了赵慎,不免又聊到了近日风头正盛的李稚,赵颂今日似乎格外有所感触,话里行间为皇族仔细打算起来,“说起这新任的大理寺少卿,赵慎临行前特意将此人提拔上来,还专门托我多关照他,说是如今朝野上下只听得见士族的声音,须得多扶持些自己人,将来能够帮衬着皇族在朝中发声。”
赵徽直起身冷淡道:“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究竟能不能立足,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与本事。”
赵颂道:“正值用人之际,本事倒是其次,关键还是看忠心与否。”
赵徽问道:“长姊觉得此人如何?”
赵颂道:“如今朝中官员皆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顶住压力没有让步,确实难能可贵。前些天有桩在朝野闹得沸沸扬扬的案子,他找到我想要我帮着出谋划策,我多问了两句,这人确实是处处为陛下打算,直说此事绝不能牵扯到旁人身上去,无奈士族步步紧逼,他有几分焦头烂额,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好安慰了他两句,说我们都明白他的心意。”
赵徽道:“是寇园一案?”
赵颂点了下头,“正是。”
赵徽自然知道李稚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扛着士族的压力帮他保汪之令,心道这人倒是有心了。
赵颂道:“好在那群孩子的尸骨已经被送往平州皇陵安葬,如今朝野到处都在称颂陛下的恩慈,百姓们纷纷作歌传唱,又是一桩流芳后世的圣人事迹,我看这事想必很快能有个圆满的结果。”
赵徽正捏着手中杯盏,闻声忽的一停手,抬头看向了赵颂。赵颂原是放松地微笑着,好似是从对方的神情中察觉到了什么,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
赵徽恢复了和颜悦色,“平州皇陵?”
赵颂迟疑片刻,声音低了下去,“我听李稚说,他收到消息,宫中授意将姚复的女儿以及一众孩子的尸骨送往皇帝陵安葬,告慰魂灵,平息民愤。”一句话中用了两个不着痕迹的技巧,将“陪葬”替换成了“安葬”,将汪之令授意说成了宫中的旨意,果然赵徽听完后别开脸,点头笑了一声,“好。”
最后一缕暮色刚好淡去,赵颂端着袖子踱步出了宫殿,内侍曹江早已在外面等候多时,一见到她便迎上去,赵颂缓缓抬起头,神情也由惴惴变得默然悠远起来,脚下的速度逐渐放慢,最终在云海似连绵不绝的白玉阶前停下脚步。曹江用眼神示意她宫中内外已经全部打点妥当,她这才一步步拾阶而下。
是夜深,汪之令收到召见,赶来崇极宫侍候,他一进门就看见几个小太监头拼命抵着地跪在阶前,浑身战栗不止,皆是他往日的心腹。汪之令扭头看过去,宫殿中静得只听见风掀纱帐声,一个顶到房梁的高大黑影投在昏黄抖动的纱笼上,皇帝端坐在明堂上没有出声,那一刻汪之令仿佛看见了一头被激怒的野兽坐在皇位上,腿蓦得一软,无声地爬过去屈膝跪下。
赵徽起身从纱笼中走了出来,他赤脚站在汪之令的面前,低头打量着这名跟随了他几十年的老太监,他伸出右手握抓住一旁的长信宫灯,哐当摇晃了两下,黄灿灿的烛光也跟着在大殿中抖动,“抬起头来。”
汪之令的鬓角有冷汗滴落下来,他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能够感觉到对方身上涌如怒海的暴戾,他不敢擦一下汗水,慢慢抬起头去,“陛下……”赵徽抬起手臂,将长信宫灯高高地握举了起来,跳动的烛光将他光洁白皙的脸庞照得如神庙里的狰狞道像,汪之令仰着头,喉咙发不出声音,赵徽打量着那张低眉顺眼的脸,继续将手中的宫灯不断举高,用力砸了下去,伴随着哐一声响,玉质发冠被甩出去,鲜血从颧骨激涌出来。
汪之令除了肩膀抖动了下外,连叫一声都没有。
赵徽面无表情地重新抬起手,再次将宫灯举起,又是用尽全力砸了下去,一下更比一下重,宫灯外罩被砸得稀烂,琉璃碎片纷纷飞溅甩在地上,偌大的宫殿中只听得见那沉闷的撞击声响。汪之令的脸上全是鲜血,碎片扎在脸颊中,血肉模糊已然看不清五官,最后一声巨响,宫灯柄应声惨烈地折断。赵徽微微喘着粗气,一甩手丢开了那半盏没用的宫灯,看了眼自己的手掌心,他在深宫中养尊处优多年,许久没有动手,虎口也被反震得流血。
汪之令身体一动,手脚并用忙爬上去要帮他处理伤口,却被赵徽猛的一脚用力踹开,他连忙爬过去在对方的脚边重新跪好。
赵徽盯着自己掌中不断涌出的鲜血,脸颊上的肌肉抽了下,慢慢拨动沾血的拇指,“为什么?”他拧着眉头,似有万分的疑惑不解,自言自语道:“为什么要阳奉阴违?为什么不肯听话?为什么要背着我做出这种事?”他低头看向贴靠在他脚边的汪之令,一点点提高了声音,“平州!帝王陵!那是你这种狗奴才能够动的东西吗?”一句话在大殿中不断回响,声若洪钟,地震山摇。
汪之令一听这句话,先是一愣,猛地抬头看去,“陛下!”
赵徽的神情却并非是全然是滔天震怒,其中还夹杂着难掩的痛心,“算计到我的头上来了?”汪之令急忙想要解释,却再次被一脚踹开,赵徽看着这个一辈子有如父亲一样照顾着自己的老太监,不顾他重新抱上来,仰起头看向宫殿穹顶处的千瓣琉璃灯花,仿佛是念着一个盘旋在头顶已久的诅咒般喃喃道:“连你也有自己的私心,连你也要背叛我。称孤道寡,果真是称!孤!道!寡!”
“陛下——”
“滚开!”赵徽踹开了痛哭的汪之令,赤脚踏过满地的琉璃碎片往外走去,风从殿外吹进来,在那一刻,这个清心寡欲了多年的皇帝,时隔多年再次感受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伤痛,像是在胸膛正中央活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流出大股的脓血来。他走到月光落满的玉台前,看着凄厉的风吹过他空荡荡的皇宫,他仿佛又变成了许多年前那个寄情于书画、敏感脆弱的孩子,没有人爱他,他的父亲不在乎他,他的母亲离开了他,他的兄弟——
他在心中想,这是报应,时至今日竟然连一个全然依附于他的老太监也要欺骗他,利用他!这难道不是种报应吗?
赵徽孤身一人来到了母亲曾经居住过的宫殿中,却发现其中亮着烛光。他站在门口良久,注视着那团梦境似的亮光,激愤的心情慢慢冷却下去,神情变得有几分恍惚。他抬手阻止了跟上来的小太监,伸手咿呀一声轻轻推开了院门。
冷冷清清的内庭院中,白发苍苍的老太监穿着低等宫侍的灰衣,他弓着腰打了新的清水,跪在地上将庭院中的栏杆与台阶全部仔细擦了一遍,又熟练地打理好院中的花木。他看上去已经垂垂老矣,做什么都很吃力,但一丝不苟。角檐下点着盏破旧的油灯,皇宫中灯油受到严格管制,那应该是他自己连年累月自己暗暗攒下来的,眼见着有风吹过,那灯即将要灭了,他伸出右手小心拢住了那团光,抬头看向空无一人的宫殿,“太后,您回来了吗?”
自然是没有人回应他,他费力地团跪着坐下,手轻轻护着那一点点微光,“太后,臣已经将庭院重新打理好了,您瞧瞧,这池子里的夏芙蓉开得正好呢,和当年没什么两样。臣真的老了,也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机会再帮您打理花木。”他絮絮地聊了会儿,忍不住咳嗽了声,重新抬头对虚空中的明月光道:“还有陛下,臣前两日见过他了,陛下看起来一切皆好呢,您若是在天有灵必保佑他平平安安,无病无灾。臣的时岁不多了,算算年纪也是时候了吧,我约莫很快会去见您了,咱们便一起保佑那孩子,盼望他和儿时一样,平安顺遂,快乐无忧。”
身后有脚步声响起,董桢的瞳仁中有一闪而过的幽光,随即用两指掐了灯芯,回过身看去。
赵徽注视着那张转回来的熟悉脸庞,对方在看见他的一瞬间明显愣住了,慌张的表情还没有来得及掩饰,凝固在了脸上,赵徽侧头盯着他看,吐出两个字,“是你。”
昏暗的宫殿中,赵徽坐在横榻上伸出手去。董桢低头帮他将碎木屑轻挑出来,仔细包扎好伤口,用湿布一点点擦掉了血,他看上去不卑不亢,并没有汪之令那般永远十分用力的迎合谄媚,但独有种耐心温柔,仿佛是父亲对待受了伤的孩子,晃动的烛光打在他的侧脸上,鬓角白发反耀着微微银光,“好了,要仔细不能沾着水。”他抬头看向赵徽,赵徽莫名想到了些年代久远的事情,幼时他受了伤,一身湖蓝色宫服的内侍细心帮他处理伤口,昭懿太后在一旁不停地数落着他,一时恍若隔世。
赵徽收回思绪,“你脸上的伤……”
董桢摸着干枯的鬓角遮了下,“干活时不小心跌了下,擦到了些。”
赵徽自幼生活中深宫之中,见惯了尔虞我诈与拜高踩低,太监之间的纷争他一清二楚,只看一眼就明白了,见董桢没多说,他也没有继续追问。
赵徽此刻心情已经平复些了,望向屋外摆放整齐的祭祀用具,“你来祭拜太后?”
在宫中私行祭祀之事是杀头之举,董桢忙反手将手擦了擦,低身要对着赵徽下跪,却被一只手挡住了,赵徽道:“算了,也没有旁人看见。”
董桢这才重新起了身,他观察着赵徽的脸色,轻声道:“陛下,是遇到了烦心事吗?”
赵徽沉默着,忽然抬眼看向他,也不说话。
董桢等了会儿,对他道:“陛下放宽心,您是有福气的人,一起皆会好起来的。”
赵徽忽然发问道:“你当年为何要为罪太子说话?你心中也是觉得我这个皇帝做的不如他。”
董桢没想到赵徽如此直白,将近二十年的旧事了,赵徽一开口直接问起,可见他耿耿于怀多少年。董桢在心中想,这倒确实是他的性情,他轻声道:“臣从来没有如此想过,陛下便是陛下。当年臣劝您为罪太子设供奉牌位,并不是为了罪太子,朱雀台血案,罪太子自焚而死,奴才知道您心中也震惊悲痛,您这些年寝食难安,心结难解,臣看在眼中,心中也跟着难过,解铃还需系铃人,唯有与罪太子和解,您才能够真正放下这份心结啊,臣劝慰的不是罪太子,而是……”他没有把话说完,停下来静静地望着赵徽,轻声道:“只要您能够好好的,臣的心中便一切都好。”
赵徽看了他良久,“你当年为何没有说这一番话?”
董桢却是有片刻的消声,慢慢道:“这番话,臣当年也说过了。”
赵徽忽的没了声音,到底是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了,细节如何他也记不清,董桢这一句话说出来,他下意识只认为自己当年盛怒之下没有听进去,默然片刻,他重新看向董桢,“看你这些年你在宫中过得多有不如意之处,没有怨恨朕?”
董桢好似是听见了一件难得令他也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这位聪明了一世的老侍中被问住了,半晌很轻地笑了起来,那神情好似是听见孩子问了个犯傻的问题,许久才轻声道:“怎么会呢?”
四个字好似是轻柔鸿毛落在了心湖上,泛起涟漪的同时,也轻抚过所有流血不止的创口,赵徽难得无言。
董桢低声问道:“陛下今日难过,是因为思念太后吗?”
赵徽摇了头,他坐着半晌,将汪之令与帝王陵的事情与董桢说了说。
董桢仔细地倾听完,却没有说汪之令的不好之处,只沉吟道:“汪侍中不像是这般糊涂的人啊,不过是一个养子……”他的话戛然而止。
“是啊,只不过是一个养子,值得他如此不顾心血的搭救,这蠢货真是老糊涂了!枉费了我的一片心血,他做出这等不识相的事情来,不知道的还当牢里的是他的亲生儿子!”
董桢眼神顿时流露出异样,赵徽正说着,下一刻就发现了他欲言又止的神情。
半个时辰后,赵徽从昏暗的宫殿中慢慢走了出来,他笑了一声,忽然,又摇头笑了一声,那副神情堪称是叹为观止。小太监连忙跑上来听命,赵徽一字一句道:“把大理寺少卿召入宫来,寇园这案子,让他重新审,放开了审!”
董桢无声无息地站在赵徽身后半步处,这原是汪之令所处的位置。那不知所措的小太监领了命后,抬头一看见他时分明愣住了。董桢背光而立,浮光与阴影交错着罩落在他周身,他注视着那呆愣的小太监,直到对方骤然惊得回过神,低下头去对着皇帝磕了个头,退出去传旨了,董桢这才慢慢瞥了一眼身旁的皇帝,皇帝并没有感受到身后平静的视线,他还处在被彻底背叛的暴怒之中,甚至开始慢慢笑了起来,看上去古怪极了。
董桢注视着那张野兽似的侧脸,脑海中响起了年轻权臣清澈的声音,“我不是来做交易的,我并非商人,也没有所求,我只是想教侍中驯服一头野兽。”董桢垂了眼,慢慢地抹去了右手臂上的灰尘。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