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菩萨的困惑
天快亮时,桓礼来到隐山居,一进门就看见谢珩正坐在昏暗的纱笼前下棋,暴雨下了一夜,已经转小,淅淅沥沥落在乌木长廊上。桓礼自然而然地走上前来,低头时却发现那副棋局还是昨夜的样子,他深感意外地抬头看了眼谢珩,他原以为谢珩是刚起,此刻才察觉到异样,“你是一夜没睡?”
谢珩示意他坐下,桓礼捞过衣摆坐了,顺手沏了两盏茶,“听说昨夜赵慎旧伤复发,半夜三更广阳王府的侍卫倾巢而出,掀翻了太医院,连皇宫都被惊动了,清凉台不知多少人跟着一夜不能入眠,一群人闹到天亮才消停下来。”他不禁调侃道:“回回都是如此大的动静,往先在雍州也是如此,也不知是小题大做还是真的命悬一线。”
谢珩望着门外的清凉雨幕,雨天总是比平时要昏暗些,竹影相互遮掩,古宅庭院僻静得像是深山古寺,“无论是真是假,既已没了动静,说明没出大事。”
“这人仿佛真的命里带煞,尤其与这座盛京城相克,待久了必然要出点事,我没想明白他为何要执意留在盛京,总不至于只是为了与你作对吧?”桓礼指的自然是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李稚一事。
谢珩没有说话,继续坐望着门外的风雨,桓礼见状将沏好的白珑茶递给他。
桓礼与谢珩既是表亲,也是多年知己好友,私下无话不谈。作为谢府在西北最重要的盟友,他久居青州,对西北的局势了如指掌,跟赵慎也打过不少交道,赵慎此人在某些方面,总是让他联想到另一个人——王珣。如今这天下应该没有多少人还记得这名字了,同样是不世出的边境名将,同样是注定不为士族所用,这两个人唯一的区别大约是赵慎要比当年的王珣更多十二分的城府与狠毒。
京梁士族不明白谢珩为何要对广阳王府与赵慎一再容忍,但桓礼却能理解两分,当初王氏一族的覆灭,是一出彻彻底底的人间惨剧,名将陨落,忠臣流血,这都是他与谢珩少年时亲眼所见,他们立誓拨乱反正,绝不会重蹈上一代人的覆辙,尤其梁王朝眼下看似歌舞升平,实则已经风雨飘摇,忠臣良将难得,赵慎虽然心思变态,却也不能够完全抹杀其功绩,这才是谢珩多年来对赵慎的暴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真正原因。
桓礼道:“且再观望一阵子吧,若是他真的重病,这盛京城他必然是不敢久待的。说起来倒是那个李稚,你预备着如何处置?”
谢珩的食指轻轻按压着逐渐凉却的杯盏,过了许久,他低声道:“你说现在的孩子,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
桓礼原本正在与他一起并肩打量窗外的雨景,闻声意外地看过去,谢珩却只说了这一句,再没有多说,他抬起手慢慢地按着眉心,闭了眼睛,脸上难得有几分挥之不去的疲倦神色。
谢珩从一开始起就没有将赵慎的挑衅放在心上,无论是赵慎明目张胆地扶持李稚,亦或是暗中算计豫州,这都是预料之中的事,以赵慎的行事风格来看,他若是忽然消停下来,那才是不正常。作为掌舵者,政客彼此之间拥有无言的默契,谢珩对赵慎多有容忍,赵慎看似不知好歹,实则心如明镜,双方至今也没有起过真正意义上的冲突,共同维系着这微妙的平衡,这本身就是博弈与拉扯后的结果,至少在当下,谁也不会去主动突破对方的底线。
无论赵慎此番是真的病重还是又在哗众取宠,对大局都没有影响,谢珩对此并不感到忧虑。然而李稚这孩子,近日却是真的令谢珩感到头疼起来了。李稚一事表面上牵扯到双方阵营博弈,算是公事,但本质上却与政局没有任何关系,究其原因,是谢珩心中从未真的将这孩子视作赵慎那一方的人,在他的眼中,这是完完全全的私事,他也始终在规避从政治层面去解决李稚这件事。
私事,理应用对待私事的方式妥善处理。谢珩活了将近三十年,看人没有错过,李稚虽然自有一番说辞,但他能够感觉到,这孩子心中喜欢他,确实也依赖他,这份感情真挚、专注、热烈且不顾一切,不需要多此一举的试探,那眼神无法掩饰与伪装,这孩子由始至终心里只有他。
正是他深知这一点,所以对于李稚所说的赵慎一事,他从未太在意过,一个许多年前虚无缥缈的梦,以及梦中幻化出的虚假形象,与真实的温暖相比是不值一提的,他给了李稚足够多的时间去分辨与思考,由始至终他都觉得,好好地讲道理,这并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慢慢想清楚就好了。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李稚这孩子平时聪明,可唯独在这种事情上,这孩子是真的笨啊,他也不能够说什么,毕竟该说的话已经都说过一遍了,余下的只能让李稚自己来想明白。
大理寺换人一事他默许了,三省那边的议论是他暗中压了下去,朝中指责李稚的声音较之开始已经少了许多,他清楚李稚并非是传言中忘恩负义的那类人,这孩子或许心中确实有野心,但这个年纪,有些虚荣心与好胜心也是人之常情,这孩子本质绝非刻薄寡义之人,他并不想将李稚逼到对立面去,故而几次出手调停。可这两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他能感觉到,李稚是真的在变。
他仍然习惯性地将李稚视为孩子,可不得不承认,那已经不是孩子的眼神了。
桓礼离开后,谢珩坐在原地仍是思索,脑海中不断地回想昨晚李稚找上门来的场景,暴雨倾盆,少年穿着红色衣裳立在屋檐下,脸色苍白,眼睛像是浸在深冷的潭水中,袖口连带着手肘处晕开大片的暗红血迹,他冷静地和自己商量想要借药,能看出来他原想用雍州为筹码提出利益置换,却被打断而没了声音,最终道了一声“多谢”。那全然不是孩子慌张地请求他帮忙的样子,而像个心思已深的政客,浑身上下都有种权力浸染出来的成熟老练,来和他做一笔真正的交易。
谢珩的思绪愈发纷杂,雨停了之后,他把徐立春叫了过来。
“贺陵近日如何?”
“听说身体好些了。”
“收拾下,我去一趟贺府。”
徐立春略一停,点头道:“我这就去安排。”
晋王府。
外面的天色已经大亮了,赵慎躺在铺着绿锦的床榻上,虽说还未能醒过来,但也不再吐血或是高热。李稚取了药回来后,在床前守了一夜,几乎没合过眼,此时他正低着头等赵慎醒过来,一旁的孙澔用湿布擦着手,“暂时没什么大碍了,让他睡一觉,这两日先好好养着。”
孙澔并没有提及这伤的古怪,凭他的本事,自然能看出来赵慎这伤是被耽误到这种恶劣程度的,权力场勾心斗角的事情太多了,他不会多嘴,倒是李稚低声问了他一句,“还没问过先生的名讳?”
“孙澔,字思潸。”
“此番多谢孙先生出手相救,我心中感激不尽,只是世子殿下的伤势实在严重,我心中无法安心,恐怕还需留先生在王府多住两日了。”
孙澔闻声看向李稚,李稚也抬起头看他,表情十分的真诚,眼神当中也满是感激,孙澔点了下头,继续擦着手不再说话。对方有意留下他,恐怕不只是为赵慎的伤情考虑,更是防止他对外泄露了秘密,这也能够理解,在他没有亲自查验过赵慎的伤势前,他也没想到这位广阳王世子的伤势竟然如此复杂严重,这消息一旦被传出去,朝野恐怕要引起剧烈动荡。
孙澔在心中暗想,其实若只是旧伤还好处理,只可惜这些年赵慎身上滥用了不少药,身体说是千疮百孔也不为过,一旦有了颓势便已无力回天,换作寻常大夫,赵慎最多不过一两年的寿数,即便是他,也只能尽力延缓这伤势,而无法根治。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孙澔写了张暂时调理用的方子交给李稚,跟着侍卫出门去了,他也是一夜未眠,此时只想要歇息会儿。
李稚将那张方子交给萧皓,让他拿去抓药,又让其他人都退了下去,房间中只剩下兄弟两人。他慢慢地伸出手去,握住了赵慎的手,似乎想要让他在昏迷中感受到一些有分量的依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八个字就是赵慎这一生的写照,即使是在醒不过来时,李稚依旧感觉这个人是在做些孤独的、长途跋涉的梦。
李稚丝毫没感受到困意,他低下头去,在心中不断默念着“赵元”这个名字,他逐渐感觉到了一股难以遏制的愤怒,最终又被用力压下去,他握紧了赵慎的手,用极低的声音道:“他做梦,他这辈子也不可能当上皇帝。”
谢珩示意他坐下,桓礼捞过衣摆坐了,顺手沏了两盏茶,“听说昨夜赵慎旧伤复发,半夜三更广阳王府的侍卫倾巢而出,掀翻了太医院,连皇宫都被惊动了,清凉台不知多少人跟着一夜不能入眠,一群人闹到天亮才消停下来。”他不禁调侃道:“回回都是如此大的动静,往先在雍州也是如此,也不知是小题大做还是真的命悬一线。”
谢珩望着门外的清凉雨幕,雨天总是比平时要昏暗些,竹影相互遮掩,古宅庭院僻静得像是深山古寺,“无论是真是假,既已没了动静,说明没出大事。”
“这人仿佛真的命里带煞,尤其与这座盛京城相克,待久了必然要出点事,我没想明白他为何要执意留在盛京,总不至于只是为了与你作对吧?”桓礼指的自然是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李稚一事。
谢珩没有说话,继续坐望着门外的风雨,桓礼见状将沏好的白珑茶递给他。
桓礼与谢珩既是表亲,也是多年知己好友,私下无话不谈。作为谢府在西北最重要的盟友,他久居青州,对西北的局势了如指掌,跟赵慎也打过不少交道,赵慎此人在某些方面,总是让他联想到另一个人——王珣。如今这天下应该没有多少人还记得这名字了,同样是不世出的边境名将,同样是注定不为士族所用,这两个人唯一的区别大约是赵慎要比当年的王珣更多十二分的城府与狠毒。
京梁士族不明白谢珩为何要对广阳王府与赵慎一再容忍,但桓礼却能理解两分,当初王氏一族的覆灭,是一出彻彻底底的人间惨剧,名将陨落,忠臣流血,这都是他与谢珩少年时亲眼所见,他们立誓拨乱反正,绝不会重蹈上一代人的覆辙,尤其梁王朝眼下看似歌舞升平,实则已经风雨飘摇,忠臣良将难得,赵慎虽然心思变态,却也不能够完全抹杀其功绩,这才是谢珩多年来对赵慎的暴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真正原因。
桓礼道:“且再观望一阵子吧,若是他真的重病,这盛京城他必然是不敢久待的。说起来倒是那个李稚,你预备着如何处置?”
谢珩的食指轻轻按压着逐渐凉却的杯盏,过了许久,他低声道:“你说现在的孩子,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
桓礼原本正在与他一起并肩打量窗外的雨景,闻声意外地看过去,谢珩却只说了这一句,再没有多说,他抬起手慢慢地按着眉心,闭了眼睛,脸上难得有几分挥之不去的疲倦神色。
谢珩从一开始起就没有将赵慎的挑衅放在心上,无论是赵慎明目张胆地扶持李稚,亦或是暗中算计豫州,这都是预料之中的事,以赵慎的行事风格来看,他若是忽然消停下来,那才是不正常。作为掌舵者,政客彼此之间拥有无言的默契,谢珩对赵慎多有容忍,赵慎看似不知好歹,实则心如明镜,双方至今也没有起过真正意义上的冲突,共同维系着这微妙的平衡,这本身就是博弈与拉扯后的结果,至少在当下,谁也不会去主动突破对方的底线。
无论赵慎此番是真的病重还是又在哗众取宠,对大局都没有影响,谢珩对此并不感到忧虑。然而李稚这孩子,近日却是真的令谢珩感到头疼起来了。李稚一事表面上牵扯到双方阵营博弈,算是公事,但本质上却与政局没有任何关系,究其原因,是谢珩心中从未真的将这孩子视作赵慎那一方的人,在他的眼中,这是完完全全的私事,他也始终在规避从政治层面去解决李稚这件事。
私事,理应用对待私事的方式妥善处理。谢珩活了将近三十年,看人没有错过,李稚虽然自有一番说辞,但他能够感觉到,这孩子心中喜欢他,确实也依赖他,这份感情真挚、专注、热烈且不顾一切,不需要多此一举的试探,那眼神无法掩饰与伪装,这孩子由始至终心里只有他。
正是他深知这一点,所以对于李稚所说的赵慎一事,他从未太在意过,一个许多年前虚无缥缈的梦,以及梦中幻化出的虚假形象,与真实的温暖相比是不值一提的,他给了李稚足够多的时间去分辨与思考,由始至终他都觉得,好好地讲道理,这并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慢慢想清楚就好了。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李稚这孩子平时聪明,可唯独在这种事情上,这孩子是真的笨啊,他也不能够说什么,毕竟该说的话已经都说过一遍了,余下的只能让李稚自己来想明白。
大理寺换人一事他默许了,三省那边的议论是他暗中压了下去,朝中指责李稚的声音较之开始已经少了许多,他清楚李稚并非是传言中忘恩负义的那类人,这孩子或许心中确实有野心,但这个年纪,有些虚荣心与好胜心也是人之常情,这孩子本质绝非刻薄寡义之人,他并不想将李稚逼到对立面去,故而几次出手调停。可这两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他能感觉到,李稚是真的在变。
他仍然习惯性地将李稚视为孩子,可不得不承认,那已经不是孩子的眼神了。
桓礼离开后,谢珩坐在原地仍是思索,脑海中不断地回想昨晚李稚找上门来的场景,暴雨倾盆,少年穿着红色衣裳立在屋檐下,脸色苍白,眼睛像是浸在深冷的潭水中,袖口连带着手肘处晕开大片的暗红血迹,他冷静地和自己商量想要借药,能看出来他原想用雍州为筹码提出利益置换,却被打断而没了声音,最终道了一声“多谢”。那全然不是孩子慌张地请求他帮忙的样子,而像个心思已深的政客,浑身上下都有种权力浸染出来的成熟老练,来和他做一笔真正的交易。
谢珩的思绪愈发纷杂,雨停了之后,他把徐立春叫了过来。
“贺陵近日如何?”
“听说身体好些了。”
“收拾下,我去一趟贺府。”
徐立春略一停,点头道:“我这就去安排。”
晋王府。
外面的天色已经大亮了,赵慎躺在铺着绿锦的床榻上,虽说还未能醒过来,但也不再吐血或是高热。李稚取了药回来后,在床前守了一夜,几乎没合过眼,此时他正低着头等赵慎醒过来,一旁的孙澔用湿布擦着手,“暂时没什么大碍了,让他睡一觉,这两日先好好养着。”
孙澔并没有提及这伤的古怪,凭他的本事,自然能看出来赵慎这伤是被耽误到这种恶劣程度的,权力场勾心斗角的事情太多了,他不会多嘴,倒是李稚低声问了他一句,“还没问过先生的名讳?”
“孙澔,字思潸。”
“此番多谢孙先生出手相救,我心中感激不尽,只是世子殿下的伤势实在严重,我心中无法安心,恐怕还需留先生在王府多住两日了。”
孙澔闻声看向李稚,李稚也抬起头看他,表情十分的真诚,眼神当中也满是感激,孙澔点了下头,继续擦着手不再说话。对方有意留下他,恐怕不只是为赵慎的伤情考虑,更是防止他对外泄露了秘密,这也能够理解,在他没有亲自查验过赵慎的伤势前,他也没想到这位广阳王世子的伤势竟然如此复杂严重,这消息一旦被传出去,朝野恐怕要引起剧烈动荡。
孙澔在心中暗想,其实若只是旧伤还好处理,只可惜这些年赵慎身上滥用了不少药,身体说是千疮百孔也不为过,一旦有了颓势便已无力回天,换作寻常大夫,赵慎最多不过一两年的寿数,即便是他,也只能尽力延缓这伤势,而无法根治。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孙澔写了张暂时调理用的方子交给李稚,跟着侍卫出门去了,他也是一夜未眠,此时只想要歇息会儿。
李稚将那张方子交给萧皓,让他拿去抓药,又让其他人都退了下去,房间中只剩下兄弟两人。他慢慢地伸出手去,握住了赵慎的手,似乎想要让他在昏迷中感受到一些有分量的依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八个字就是赵慎这一生的写照,即使是在醒不过来时,李稚依旧感觉这个人是在做些孤独的、长途跋涉的梦。
李稚丝毫没感受到困意,他低下头去,在心中不断默念着“赵元”这个名字,他逐渐感觉到了一股难以遏制的愤怒,最终又被用力压下去,他握紧了赵慎的手,用极低的声音道:“他做梦,他这辈子也不可能当上皇帝。”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