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赵四娘
趁着还有五天的假期,张家打算早点把七娘迎接过门。
这事跟柯家人一说,柯家人没有半点意见,他们巴不得七娘早点过门。如今张铁枪可是灞上的大人物,堂堂宁民县开国男爵,秦王府旅帅。他们还担心拖久了,万一张爵爷看不上七娘个寡妇带两孩子呢。
择日不如撞日,两家人坐那里一番讨论,那就明天吧。明天是个好日子哩,一看今天天上的云彩,就知道明天肯定是个大太阳的晴朗天。这样的日子婚嫁最合适了!
其实若不是张超执意要大操大办,乡下的寡妇改嫁,那都是悄悄摸摸的。正常大姑娘出门,都是黄昏拜堂成亲,而寡妇则会在半夜的时候,也不会吹吹打打,就弄些人帮着搬箱笼包袱就是了,到了男方家,也没那么大排场,两家的至亲好友,一起见证,有个主婚人,然后点对喜烛,贴两喜字,拜堂敬酒,就算完事了。
张超不管那些,老爹大婚呢,哪怕是二婚,也得隆重些。
现在他多给七娘一些排场面子,以后七娘也会感激他,一家人生活相处也更容易些。至于旁人看法,反正张家现在都是灞上的贵族了,这也算不了什么出格之事。
结婚是人生大事,哪怕老爹和七娘都是二婚,也一样是人生大事。
得马上写请帖,邀请亲朋好友。因为七娘也是张家沟的人,因此张超直接拍胸脯对柯家说,酒席什么的张家全包了。到时两家酒席一起办,还省事。
只是上席的时候,张家的酒席摆在新窑洞院里,而柯家的亲戚则在柯家那边吃席,但用料花费请人等,都张家包办。
这事办的豪气,柯家也高兴。
“还是用八碗八碟吧!”老爹跟张超商量着酒席的菜式。
“再加几个,我看弄十二个热菜六个凉菜,这样凑十八个盘,再弄六个干果榛子啥的,弄足二十四个。”
“太过了,咱们别让说一阔起来就摆排场,八碗八碟就不错了。”
“那菜式比上次打窖要丰盛一些,加几个羊肉菜。”张超退让。
整个张家村都开始忙碌起来,为老爹和七娘的婚事做着准备。
洗澡沟。
张超骑着马缓步下坡来到沟底,冬日里的洗澡沟只是条干沟,只有几处低洼处还积着些水。
坡上一片竹林里,赵四娘正拿着把锄头在挖着冬笋。
上次张超就见过赵四娘挖冬笋。
真是个奇特的姑娘,赵家说来也是家有几千亩地的一方土豪了,可赵四娘却还会拿锄头挖笋。
“挖了多少了?”
张超在马上笑着问。
“今天收获不错,刚找个一个大的,起码得有两三斤,快过来帮忙挖。”赵四娘停下锄头,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子。
张超下马,四娘的丫环绿柳忙过来接过马缰绳,然后牵着马到一边去了。
张超踩着竹叶来到四娘边上,那里果然有一个黄色的笋尖露出小半,一看那笋尖就知道这笋绝对很大。
冬笋现青就死,只要竹鞭在那些坡上的地方,才会埋的深,发了竹笋,也能长的很大而不露头。
这些长的深的冬笋,笋尖的颜色也特别的黄。
“让我来吧。”
张超小时候也挺喜欢挖冬笋的,那时他外公家就在乡下,屋后就是一片竹林。每年冬天竹林里都会有很多冬笋,但需要技术,没技术的人野猪刨地一样翻一遍地,都挖不到几颗冬笋。
而有经验的人,却只需要看看竹子的叶子,还有竹梢的方向,以及第一枝竹枝的方向,就能八九不离十的找到竹鞭的方向,还能知道深浅。轻松的就能发觉冬笋,一挖一个准。
张超以前外公就是个挖冬笋高手,每年寒假的时候,张超就很喜欢跟着外公在后面挖冬笋,每次一会功夫,就能有挖到足够炒上一大盘的冬笋。外公每次不挖多,挖够炒一盘的就回家。
他挖冬笋时,也绝不会伤到竹鞭。
只要不伤到竹鞭,那么冬笋其实挖了也没关系,不影响到竹子。冬笋是长不大的,一露头就会死掉。挖冬笋其实还相当于给竹子松松土,反而有利于来年春笋的生长。
冬笋炒肉片,冬笋炒火腿,炒腊肉都是美味。
张超拿起四娘的锄头,很熟练的刨开冬笋边上的土,等露出了下面的竹鞭时,他挥起锄头一锄下去,正好把冬笋联结竹鞭的地方斩断,一个完整无损的冬笋就收获了,而且丝毫没伤到竹鞭。
捡起冬笋,张超拿着锄头把泥土重新覆盖住暴露的竹鞭。
“想不到三郎还是个挖笋高手,上次听你说,我还只以为你是自夸呢。”四娘捡起那个大冬笋,一面拍着上面的泥土,一面笑着说道。
“好久没挖了,想我以前跟我...跟我师傅在山里时,可没少挖冬笋。”
“这笋挺大,估计得有小三斤,难得一见呢。”
三斤的冬笋,确实少见了。
两人挖到一个大冬笋都非常高兴,各自拿着笋惦量半天。
也不再挖笋了,收好这个笋,两人坐在竹林里聊天。
“三郎,这笋送给你,你得帮我个忙。”赵四娘望着张超道。
那天张超也没空跟赵四娘细说,今天赵四娘主动约张超在这见面,张超想了想倒也没拒绝。倒不是他贪图赵四娘美色什么的,其实赵四娘也没啥美色,长的挺普通的一个姑娘,有几分英气。
张超只是觉得上次买赵家的地,对赵家还是有点点亏欠的。若是能够帮的上忙的地方,他也不介意帮一把。有的时候,帮别人,也是在帮自己。
“你家现在到底啥情况,你仔细说说。”
赵四娘拍着手上的泥,有些无奈的叹气。
说来说去还是粮食的事情,赵家囤的那些粮一直是个定时炸弹。上次卖了个庄子还了五千多贯的驴打滚,算是解了勒脖子上的绳。但赵家也不是就安稳了,他们家之前还找人周转了不少的钱买粮呢,虽然这些周转要好的多,拆借的利息较低,但要是到期还不上也麻烦,都是拿了田庄商铺做抵押的,还不上钱,别人就得收铺子田庄。
赵四娘一直坚信河北的战事会打上一两年,判断的条件就是之前唐军连战连败,号称名将的李艺李世绩都先后大败。
正因此,他才让赵员外不急着把粮清仓,而是准备等着粮价上扬反弹。可粮价涨了没两天呢,秦王就擒斩了刘黑闼,虽然还有个高开道和徐圆郎,但谁都知道他们撑不了几天了。
没有战事,粮食消耗会少的多,最关键的是,没有大的战争的话,粮食市场就会很平稳。
“好多人都说今年粮食还要大跌一波。”
“你打算现在把粮食清仓?现在这个价钱清仓,只怕亏损不会小吧?”张超道。
“就算是割肉,也没有办法了。再不把粮卖了还钱,我家的庄子商铺都要成别人的了。”赵四娘无奈,可想要清仓,也不那么容易。除非赵四娘来个真正的清仓价,要不上万石各种粮食哪容易一下子变现。
现在赵四娘盯上了张超。
她得到消息张超当上了工部员外郎,要负责建两个作坊,一个是药坊一个是酒坊。酒坊肯定得要采买粮食的,如果张超能够帮忙从赵家买粮,把赵家的存粮买走,那赵家不但不用清仓价卖掉粮食,甚至还能迅速的变现去还钱。
张超昨天见过四娘之后,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朝廷要酿酒精,当然不会直接拿米酒来蒸馏,那样成本就太高了。酒坊会按正常的情况收粮食酿酒蒸馏,当然,出于成本考虑,只是酿造酒精的话,其实根本不需要什么好粮食。
最好的一种酿酒粮食就是高粱。
高粱唐朝有种,但因为高粱的口感问题,一直是当做饲料用的,只有在灾荒之年的时候,才会拿高粱当粮食吃。
高粱价格不高,但用来酿造蒸馏酒精却很不错,后世的高粱酒,可是白酒中的好酒。
其实如果有红薯,那么用红薯其实更节约成本,但现在没有红薯,那就用高粱比较划算的。
用米麦来制造医用酒精,那简直是太奢侈。
不过张超也在想着,有蒸馏法,只用来造酒精,那也太浪费了。他相信,如二锅头这样的优质白酒,肯定也还是很有市场的,李世民不喝酒的人喝了可都说好。
张超很想自己弄个酒坊然后酿二锅头卖,酒梢还能卖给朝廷的酒坊继续加工成酒精。可惜现在卡在李世民那里了,要想酿二锅头,只能先打通李世民的关卡,甚至在朝廷的酒坊里,也上马二锅头,这样锅头和酒梢则加工成酒精,两不耽误。
可张超不太想这么干,因为干的再好,又不会分他一文钱,那么卖力做什么。
果然吃大锅饭干活没动力啊,若是张超自己的酒坊,肯定千方百计的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挖掘潜力。
张超叹气。
“你家存粮里有高粱吗?”
“有,但是不多,酿酒用高粱吗,没听说过啊。”
高粱也称蜀黍,用来酿酒还是在明朝的时候,如今唐朝,高粱种植不算太多,许多人是直接把高粱碾成米煮饭或熬粥吃,也有部份百姓会把高粱磨成面粉做饼,但高粱含有单宁,口感很涩,一般人是不愿意吃高粱的,平时多用做牲口饲料,只有灾荒之年才吃,因此高粱也被称为救灾粮。
赵四娘家卖粮食的,但还真没听说有谁用高粱酿酒的。
张超笑而不语,高粱酿普通米酒当然不好喝,但却是酿造白酒的绝好材料啊,好的高粱酒可是口感烈而不辣,回甜绵软,具有独特的香气。(未完待续。)
这事跟柯家人一说,柯家人没有半点意见,他们巴不得七娘早点过门。如今张铁枪可是灞上的大人物,堂堂宁民县开国男爵,秦王府旅帅。他们还担心拖久了,万一张爵爷看不上七娘个寡妇带两孩子呢。
择日不如撞日,两家人坐那里一番讨论,那就明天吧。明天是个好日子哩,一看今天天上的云彩,就知道明天肯定是个大太阳的晴朗天。这样的日子婚嫁最合适了!
其实若不是张超执意要大操大办,乡下的寡妇改嫁,那都是悄悄摸摸的。正常大姑娘出门,都是黄昏拜堂成亲,而寡妇则会在半夜的时候,也不会吹吹打打,就弄些人帮着搬箱笼包袱就是了,到了男方家,也没那么大排场,两家的至亲好友,一起见证,有个主婚人,然后点对喜烛,贴两喜字,拜堂敬酒,就算完事了。
张超不管那些,老爹大婚呢,哪怕是二婚,也得隆重些。
现在他多给七娘一些排场面子,以后七娘也会感激他,一家人生活相处也更容易些。至于旁人看法,反正张家现在都是灞上的贵族了,这也算不了什么出格之事。
结婚是人生大事,哪怕老爹和七娘都是二婚,也一样是人生大事。
得马上写请帖,邀请亲朋好友。因为七娘也是张家沟的人,因此张超直接拍胸脯对柯家说,酒席什么的张家全包了。到时两家酒席一起办,还省事。
只是上席的时候,张家的酒席摆在新窑洞院里,而柯家的亲戚则在柯家那边吃席,但用料花费请人等,都张家包办。
这事办的豪气,柯家也高兴。
“还是用八碗八碟吧!”老爹跟张超商量着酒席的菜式。
“再加几个,我看弄十二个热菜六个凉菜,这样凑十八个盘,再弄六个干果榛子啥的,弄足二十四个。”
“太过了,咱们别让说一阔起来就摆排场,八碗八碟就不错了。”
“那菜式比上次打窖要丰盛一些,加几个羊肉菜。”张超退让。
整个张家村都开始忙碌起来,为老爹和七娘的婚事做着准备。
洗澡沟。
张超骑着马缓步下坡来到沟底,冬日里的洗澡沟只是条干沟,只有几处低洼处还积着些水。
坡上一片竹林里,赵四娘正拿着把锄头在挖着冬笋。
上次张超就见过赵四娘挖冬笋。
真是个奇特的姑娘,赵家说来也是家有几千亩地的一方土豪了,可赵四娘却还会拿锄头挖笋。
“挖了多少了?”
张超在马上笑着问。
“今天收获不错,刚找个一个大的,起码得有两三斤,快过来帮忙挖。”赵四娘停下锄头,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子。
张超下马,四娘的丫环绿柳忙过来接过马缰绳,然后牵着马到一边去了。
张超踩着竹叶来到四娘边上,那里果然有一个黄色的笋尖露出小半,一看那笋尖就知道这笋绝对很大。
冬笋现青就死,只要竹鞭在那些坡上的地方,才会埋的深,发了竹笋,也能长的很大而不露头。
这些长的深的冬笋,笋尖的颜色也特别的黄。
“让我来吧。”
张超小时候也挺喜欢挖冬笋的,那时他外公家就在乡下,屋后就是一片竹林。每年冬天竹林里都会有很多冬笋,但需要技术,没技术的人野猪刨地一样翻一遍地,都挖不到几颗冬笋。
而有经验的人,却只需要看看竹子的叶子,还有竹梢的方向,以及第一枝竹枝的方向,就能八九不离十的找到竹鞭的方向,还能知道深浅。轻松的就能发觉冬笋,一挖一个准。
张超以前外公就是个挖冬笋高手,每年寒假的时候,张超就很喜欢跟着外公在后面挖冬笋,每次一会功夫,就能有挖到足够炒上一大盘的冬笋。外公每次不挖多,挖够炒一盘的就回家。
他挖冬笋时,也绝不会伤到竹鞭。
只要不伤到竹鞭,那么冬笋其实挖了也没关系,不影响到竹子。冬笋是长不大的,一露头就会死掉。挖冬笋其实还相当于给竹子松松土,反而有利于来年春笋的生长。
冬笋炒肉片,冬笋炒火腿,炒腊肉都是美味。
张超拿起四娘的锄头,很熟练的刨开冬笋边上的土,等露出了下面的竹鞭时,他挥起锄头一锄下去,正好把冬笋联结竹鞭的地方斩断,一个完整无损的冬笋就收获了,而且丝毫没伤到竹鞭。
捡起冬笋,张超拿着锄头把泥土重新覆盖住暴露的竹鞭。
“想不到三郎还是个挖笋高手,上次听你说,我还只以为你是自夸呢。”四娘捡起那个大冬笋,一面拍着上面的泥土,一面笑着说道。
“好久没挖了,想我以前跟我...跟我师傅在山里时,可没少挖冬笋。”
“这笋挺大,估计得有小三斤,难得一见呢。”
三斤的冬笋,确实少见了。
两人挖到一个大冬笋都非常高兴,各自拿着笋惦量半天。
也不再挖笋了,收好这个笋,两人坐在竹林里聊天。
“三郎,这笋送给你,你得帮我个忙。”赵四娘望着张超道。
那天张超也没空跟赵四娘细说,今天赵四娘主动约张超在这见面,张超想了想倒也没拒绝。倒不是他贪图赵四娘美色什么的,其实赵四娘也没啥美色,长的挺普通的一个姑娘,有几分英气。
张超只是觉得上次买赵家的地,对赵家还是有点点亏欠的。若是能够帮的上忙的地方,他也不介意帮一把。有的时候,帮别人,也是在帮自己。
“你家现在到底啥情况,你仔细说说。”
赵四娘拍着手上的泥,有些无奈的叹气。
说来说去还是粮食的事情,赵家囤的那些粮一直是个定时炸弹。上次卖了个庄子还了五千多贯的驴打滚,算是解了勒脖子上的绳。但赵家也不是就安稳了,他们家之前还找人周转了不少的钱买粮呢,虽然这些周转要好的多,拆借的利息较低,但要是到期还不上也麻烦,都是拿了田庄商铺做抵押的,还不上钱,别人就得收铺子田庄。
赵四娘一直坚信河北的战事会打上一两年,判断的条件就是之前唐军连战连败,号称名将的李艺李世绩都先后大败。
正因此,他才让赵员外不急着把粮清仓,而是准备等着粮价上扬反弹。可粮价涨了没两天呢,秦王就擒斩了刘黑闼,虽然还有个高开道和徐圆郎,但谁都知道他们撑不了几天了。
没有战事,粮食消耗会少的多,最关键的是,没有大的战争的话,粮食市场就会很平稳。
“好多人都说今年粮食还要大跌一波。”
“你打算现在把粮食清仓?现在这个价钱清仓,只怕亏损不会小吧?”张超道。
“就算是割肉,也没有办法了。再不把粮卖了还钱,我家的庄子商铺都要成别人的了。”赵四娘无奈,可想要清仓,也不那么容易。除非赵四娘来个真正的清仓价,要不上万石各种粮食哪容易一下子变现。
现在赵四娘盯上了张超。
她得到消息张超当上了工部员外郎,要负责建两个作坊,一个是药坊一个是酒坊。酒坊肯定得要采买粮食的,如果张超能够帮忙从赵家买粮,把赵家的存粮买走,那赵家不但不用清仓价卖掉粮食,甚至还能迅速的变现去还钱。
张超昨天见过四娘之后,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朝廷要酿酒精,当然不会直接拿米酒来蒸馏,那样成本就太高了。酒坊会按正常的情况收粮食酿酒蒸馏,当然,出于成本考虑,只是酿造酒精的话,其实根本不需要什么好粮食。
最好的一种酿酒粮食就是高粱。
高粱唐朝有种,但因为高粱的口感问题,一直是当做饲料用的,只有在灾荒之年的时候,才会拿高粱当粮食吃。
高粱价格不高,但用来酿造蒸馏酒精却很不错,后世的高粱酒,可是白酒中的好酒。
其实如果有红薯,那么用红薯其实更节约成本,但现在没有红薯,那就用高粱比较划算的。
用米麦来制造医用酒精,那简直是太奢侈。
不过张超也在想着,有蒸馏法,只用来造酒精,那也太浪费了。他相信,如二锅头这样的优质白酒,肯定也还是很有市场的,李世民不喝酒的人喝了可都说好。
张超很想自己弄个酒坊然后酿二锅头卖,酒梢还能卖给朝廷的酒坊继续加工成酒精。可惜现在卡在李世民那里了,要想酿二锅头,只能先打通李世民的关卡,甚至在朝廷的酒坊里,也上马二锅头,这样锅头和酒梢则加工成酒精,两不耽误。
可张超不太想这么干,因为干的再好,又不会分他一文钱,那么卖力做什么。
果然吃大锅饭干活没动力啊,若是张超自己的酒坊,肯定千方百计的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挖掘潜力。
张超叹气。
“你家存粮里有高粱吗?”
“有,但是不多,酿酒用高粱吗,没听说过啊。”
高粱也称蜀黍,用来酿酒还是在明朝的时候,如今唐朝,高粱种植不算太多,许多人是直接把高粱碾成米煮饭或熬粥吃,也有部份百姓会把高粱磨成面粉做饼,但高粱含有单宁,口感很涩,一般人是不愿意吃高粱的,平时多用做牲口饲料,只有灾荒之年才吃,因此高粱也被称为救灾粮。
赵四娘家卖粮食的,但还真没听说有谁用高粱酿酒的。
张超笑而不语,高粱酿普通米酒当然不好喝,但却是酿造白酒的绝好材料啊,好的高粱酒可是口感烈而不辣,回甜绵软,具有独特的香气。(未完待续。)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