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拉拢
易风通过手下的探子们调查发现,李渊并没有投靠到哪个皇子门下,估计也是其它皇子瞧不起李家的没落.但他肯来投自己,易风还是很高兴的,他也不指望李渊真的就忠心耿耿投靠,但他想举荐一批人去和太子,汉王,晋王三系的人马争夺幽州府空出来的那些总管,刺史职位,可自己夹袋中除了怀荒的这些人外,并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而李渊的条件却是很合适的,只是缺少举荐之人而已.把李渊推上去,能占一个位子,那太子他们能占的位置就少一个.
"妙,大王此计甚好.咱们就算不方便占据诸总管刺史的位置,但也不能轻易的就让给诸位皇子的人."王保也是大声赞扬,不管怎么说,诸皇子明里暗里都是易风的对头.
"嗯,你们再替我想想,还有哪些不是几位皇子门下,但却又有资格能出任幽州府总管刺史县令镇将等职位的人选,都挑出来,我们拟一个名单,等回头上道表奏给天子."易风笑道.
"大王母族元氏一门,就有不少适合的,元褒,元雅将军皆可任总管,刺史,那位被燕荣囚禁的元弘嗣也足任刺史."魏征笑着把易风的娘舅家人提了出来,元家是易风的娘舅家,肯定是会站到他们这边的.
"嗯,举贤不避亲,甚好."易风点头,他可不会在意元家是他舅家,这年头,用亲戚很正常.
徐德言想了想,也提出几个人选来,"朝中大阀李氏,韦氏,于氏,窦氏,杨氏,裴氏,柳氏,独孤氏,长孙氏等诸家族,皆名门大阀,就算诸皇子也是亲近拉拢.我看.可以举荐这些家族子弟出任幽州府官职,顺便还可以示好诸家族."
这些家族极其庞大,大到就算是太子与诸皇子示好拉拢.他们也不过是左右观望,并没马上下筹码站队.易风也并没多少适合举荐幽州任职的适合人选.不如干脆就举荐这些世家豪门的人过去.反正那些位置自己是不适合也不一定能占到的,不如直接举荐这些名门大阀子弟去.
其实易风也想推荐一些能跟自己关系更近的人,但除了元家和李渊,他并没有其它合适人选,只就只能如此了.
赵王别宅去,骑在马上的刘文静心里犹豫不决.
刘文静是京兆人,今年刚过而立之年,京兆刘氏在地方上也是个有些声望的家族.不过刘文起的父在他还小时就战死了,身为长子的他得袭父亲的仪同三司勋职,成年后以父荫入宫中担任亲卫.不过比起李渊的千牛备身那样的御前带刀侍卫来,他这个亲卫不论品级还是其它的都要差的远了.在这个开皇十八年末的冬天,大兴城里到处都是关于北伐的消息传言.身为宫禁侍卫的刘文静,他自然知道的更多些.与突厥的决战就在近前,朝廷已经调动了三十万府兵前往北方前线,加上边地各总管府军镇的镇戍兵马,这次大隋将出动不下五十万大军,若再加上诸内附蕃胡.这将是大隋有史以来出动兵马最多的一次.
北伐的元帅已经选定,将由晋王,扬州大总管太傅杨广担任全军统帅,并兼任中路元帅.而由尚书左仆射总管后勤调度,由尚书右仆射杨素出任西路元帅,新晋封的赵王,幽州大总管司空杨林担任东路元帅,此外还有数路兵马.在许多京师百姓们的感觉中,这次史无前例的征战,也不过是遥远的,隔膜的,朝廷与突厥人打了一次又一次,隔几年总要打一次,也早没什么奇怪的了.每次大战.最终不都是以突厥臣服内附为结果嘛,可往往内附的突厥臣子们.隔不几年,又起来袭扰边疆.翻脸无情了.大家想来,突厥蛮子就是这样一群无耻无信义的蛮人,总是好了伤疤就忘了疼,隔个几年,总得敲打他们一番,要不然,他们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天下谁老大了.正因此,大家总觉得战争总是如此平常的普通的,而战争跟大家的关系也是遥远的,京师总是安全的.战争对大家来说,也不过是多些谈资罢了.对有些家中有子弟在军中的人家来说,也并不觉得有多么的惶恐不安,反倒觉得战争总是大隋取胜的,出征作战,倒是一个难得的立功和发财的机会.
关陇人并不惧怕战争,他们几乎代代都上过战场,许多人的家业都是以战刀拼藏来的.
许多关陇人都是抱着这种想法,譬如说,此时站在易风门前的刘文静,心中就抱着一种想要趁机建功立业的念头.
刘文静的父亲是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而还的,当年还未成年的他陪着母亲和弟弟一起站在家门前,迎接军中送还的父亲尸骨.然后那并没有让他从此畏惧战争,相反,他从此却更加努力的练武学文,誓要接替父亲支撑这个家.后来,父亲因功追赠为正五品仪同三司,随之他承袭勋职,并进入了亲卫府担任亲卫.进入亲府后,刘文静努力表现,也深得同僚上司的喜欢,从最普通的亲卫,渐升伍长伙长队头,如今更是成为亲卫中的都督.亲卫中的都督品级不低,不似寻常府兵,大隋以勋贵高官子弟担任亲,勋,翊三卫,三卫的侍卫,最低的也是从八品上.一个三卫中的都督,若是外放,起码也是一个大都督,统领一团人马.不过在京中,一个五品的勋官真是毫不起眼,在这个国公遍地走,柱国多如狗的京师大兴,他毫不起眼[,!]
刘文静不甘于平凡,他想要建功立业,可以他的情况,富贵也只能从战场上去取.但身为亲勋翊三卫人马,他们的职责是禁卫皇城,侍卫天子,想要征战沙场却是没有机会.他今年三十岁,在京中担任多年的侍卫,如同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军官们一样,他们把沙场征战看做人生的根本出路.
普通的京师百姓还仅把即将到来的大战看成一次普通的边疆战事,可在刘文静看来,这次的战争却将是大隋与突厥人的决战.此战过后,谁赢了,就赢得了全部,谁输了,那就输去了未来的二十年发展.刘文静也一样的认为这一次将是大隋最终获胜,可正是如此,他越发觉得,如果自己错过了这次战争,那么下一次想要建功立业,还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了.这次的战争如此重要,那么参与此战的将士,也必然将获得丰厚的回报,这将成为他们最值得骄傲的资本,他不能错过.
可刘文静想上战场却不容易,呆在亲卫中是很难参加这次大战的.他只有离开亲卫,去其它的军中,甚至是寻到此次拜将的诸位元帅总管名下,才是最好的出路.不过刘文静对于诸位元帅总管,并不熟悉,他一个小小的亲卫,也结交不上诸位高高在上的亲王仆射们.
这时他又想起了怀里的那封书信,那是在幽州担任捉钱品子色役的弟弟刘文起寄来的.他的兄弟刘文起远在幽州担任捉钱品子,是个小小的色役,但却是个不错的肥差,每年能用官廨钱放贷收利,赚取极大的利润.今年兄弟来信,说怀荒兴起,兴起一家叫北方银行的钱庄,他们也经营借贷事务,但他们的利息却低的很,如此一来,原本争相到他那里借贷的商人们都跑去了怀荒借贷,他今年不但没能赚到钱,反而还得亏本,根本完不成官府的任务,来信跟他商量要他送一批钱去幽州填补窟窿.他接信后十分担忧,今年的窟窿补上了,可明年呢,以后又要怎么办呢.正在他担忧之时,谁知道前不久兄弟又来了一封信,告诉了他一个喜讯.说他认识了长宁郡公武州总管易风,也就是那北方银行的主人,在信中他说了他们相遇的曲折过程,以及如果结识上了易风,最后还帮他对付盗匪,以及最后易风如何把那剿匪功劳让给了他和一众幽州的军官色役们.兄弟刘文起意外结识了如今的赵王,不但解决了困扰他们的捉钱品子任务之事,还因祸得福,因剿匪有功,得以晋升为九品的羽林尉,虽然只是最低级的勋阶,但自家兄弟却得以一步跨入流内,成为正式的官员,这看似一小步,但实际上却是无数人一辈子也跨不过去的一大步.
兄弟能够出仕这让刘文静十分高兴,而现在,他怀揣着这封兄弟的信,策马来到了赵王的别宅门前.赵王是这次东路军的元帅,而且还是幽州大总管,虽然听闻赵王这次率领的东路军主要任务是镇守幽燕,为中路军的预备军,可赵王也是他唯一能凑的上点关系的人了.如果能得赵王同意,转入东路军中,哪怕上阵的机会低,也总比留在京师强啊.(未完待续)
"妙,大王此计甚好.咱们就算不方便占据诸总管刺史的位置,但也不能轻易的就让给诸位皇子的人."王保也是大声赞扬,不管怎么说,诸皇子明里暗里都是易风的对头.
"嗯,你们再替我想想,还有哪些不是几位皇子门下,但却又有资格能出任幽州府总管刺史县令镇将等职位的人选,都挑出来,我们拟一个名单,等回头上道表奏给天子."易风笑道.
"大王母族元氏一门,就有不少适合的,元褒,元雅将军皆可任总管,刺史,那位被燕荣囚禁的元弘嗣也足任刺史."魏征笑着把易风的娘舅家人提了出来,元家是易风的娘舅家,肯定是会站到他们这边的.
"嗯,举贤不避亲,甚好."易风点头,他可不会在意元家是他舅家,这年头,用亲戚很正常.
徐德言想了想,也提出几个人选来,"朝中大阀李氏,韦氏,于氏,窦氏,杨氏,裴氏,柳氏,独孤氏,长孙氏等诸家族,皆名门大阀,就算诸皇子也是亲近拉拢.我看.可以举荐这些家族子弟出任幽州府官职,顺便还可以示好诸家族."
这些家族极其庞大,大到就算是太子与诸皇子示好拉拢.他们也不过是左右观望,并没马上下筹码站队.易风也并没多少适合举荐幽州任职的适合人选.不如干脆就举荐这些世家豪门的人过去.反正那些位置自己是不适合也不一定能占到的,不如直接举荐这些名门大阀子弟去.
其实易风也想推荐一些能跟自己关系更近的人,但除了元家和李渊,他并没有其它合适人选,只就只能如此了.
赵王别宅去,骑在马上的刘文静心里犹豫不决.
刘文静是京兆人,今年刚过而立之年,京兆刘氏在地方上也是个有些声望的家族.不过刘文起的父在他还小时就战死了,身为长子的他得袭父亲的仪同三司勋职,成年后以父荫入宫中担任亲卫.不过比起李渊的千牛备身那样的御前带刀侍卫来,他这个亲卫不论品级还是其它的都要差的远了.在这个开皇十八年末的冬天,大兴城里到处都是关于北伐的消息传言.身为宫禁侍卫的刘文静,他自然知道的更多些.与突厥的决战就在近前,朝廷已经调动了三十万府兵前往北方前线,加上边地各总管府军镇的镇戍兵马,这次大隋将出动不下五十万大军,若再加上诸内附蕃胡.这将是大隋有史以来出动兵马最多的一次.
北伐的元帅已经选定,将由晋王,扬州大总管太傅杨广担任全军统帅,并兼任中路元帅.而由尚书左仆射总管后勤调度,由尚书右仆射杨素出任西路元帅,新晋封的赵王,幽州大总管司空杨林担任东路元帅,此外还有数路兵马.在许多京师百姓们的感觉中,这次史无前例的征战,也不过是遥远的,隔膜的,朝廷与突厥人打了一次又一次,隔几年总要打一次,也早没什么奇怪的了.每次大战.最终不都是以突厥臣服内附为结果嘛,可往往内附的突厥臣子们.隔不几年,又起来袭扰边疆.翻脸无情了.大家想来,突厥蛮子就是这样一群无耻无信义的蛮人,总是好了伤疤就忘了疼,隔个几年,总得敲打他们一番,要不然,他们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天下谁老大了.正因此,大家总觉得战争总是如此平常的普通的,而战争跟大家的关系也是遥远的,京师总是安全的.战争对大家来说,也不过是多些谈资罢了.对有些家中有子弟在军中的人家来说,也并不觉得有多么的惶恐不安,反倒觉得战争总是大隋取胜的,出征作战,倒是一个难得的立功和发财的机会.
关陇人并不惧怕战争,他们几乎代代都上过战场,许多人的家业都是以战刀拼藏来的.
许多关陇人都是抱着这种想法,譬如说,此时站在易风门前的刘文静,心中就抱着一种想要趁机建功立业的念头.
刘文静的父亲是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而还的,当年还未成年的他陪着母亲和弟弟一起站在家门前,迎接军中送还的父亲尸骨.然后那并没有让他从此畏惧战争,相反,他从此却更加努力的练武学文,誓要接替父亲支撑这个家.后来,父亲因功追赠为正五品仪同三司,随之他承袭勋职,并进入了亲卫府担任亲卫.进入亲府后,刘文静努力表现,也深得同僚上司的喜欢,从最普通的亲卫,渐升伍长伙长队头,如今更是成为亲卫中的都督.亲卫中的都督品级不低,不似寻常府兵,大隋以勋贵高官子弟担任亲,勋,翊三卫,三卫的侍卫,最低的也是从八品上.一个三卫中的都督,若是外放,起码也是一个大都督,统领一团人马.不过在京中,一个五品的勋官真是毫不起眼,在这个国公遍地走,柱国多如狗的京师大兴,他毫不起眼[,!]
刘文静不甘于平凡,他想要建功立业,可以他的情况,富贵也只能从战场上去取.但身为亲勋翊三卫人马,他们的职责是禁卫皇城,侍卫天子,想要征战沙场却是没有机会.他今年三十岁,在京中担任多年的侍卫,如同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军官们一样,他们把沙场征战看做人生的根本出路.
普通的京师百姓还仅把即将到来的大战看成一次普通的边疆战事,可在刘文静看来,这次的战争却将是大隋与突厥人的决战.此战过后,谁赢了,就赢得了全部,谁输了,那就输去了未来的二十年发展.刘文静也一样的认为这一次将是大隋最终获胜,可正是如此,他越发觉得,如果自己错过了这次战争,那么下一次想要建功立业,还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了.这次的战争如此重要,那么参与此战的将士,也必然将获得丰厚的回报,这将成为他们最值得骄傲的资本,他不能错过.
可刘文静想上战场却不容易,呆在亲卫中是很难参加这次大战的.他只有离开亲卫,去其它的军中,甚至是寻到此次拜将的诸位元帅总管名下,才是最好的出路.不过刘文静对于诸位元帅总管,并不熟悉,他一个小小的亲卫,也结交不上诸位高高在上的亲王仆射们.
这时他又想起了怀里的那封书信,那是在幽州担任捉钱品子色役的弟弟刘文起寄来的.他的兄弟刘文起远在幽州担任捉钱品子,是个小小的色役,但却是个不错的肥差,每年能用官廨钱放贷收利,赚取极大的利润.今年兄弟来信,说怀荒兴起,兴起一家叫北方银行的钱庄,他们也经营借贷事务,但他们的利息却低的很,如此一来,原本争相到他那里借贷的商人们都跑去了怀荒借贷,他今年不但没能赚到钱,反而还得亏本,根本完不成官府的任务,来信跟他商量要他送一批钱去幽州填补窟窿.他接信后十分担忧,今年的窟窿补上了,可明年呢,以后又要怎么办呢.正在他担忧之时,谁知道前不久兄弟又来了一封信,告诉了他一个喜讯.说他认识了长宁郡公武州总管易风,也就是那北方银行的主人,在信中他说了他们相遇的曲折过程,以及如果结识上了易风,最后还帮他对付盗匪,以及最后易风如何把那剿匪功劳让给了他和一众幽州的军官色役们.兄弟刘文起意外结识了如今的赵王,不但解决了困扰他们的捉钱品子任务之事,还因祸得福,因剿匪有功,得以晋升为九品的羽林尉,虽然只是最低级的勋阶,但自家兄弟却得以一步跨入流内,成为正式的官员,这看似一小步,但实际上却是无数人一辈子也跨不过去的一大步.
兄弟能够出仕这让刘文静十分高兴,而现在,他怀揣着这封兄弟的信,策马来到了赵王的别宅门前.赵王是这次东路军的元帅,而且还是幽州大总管,虽然听闻赵王这次率领的东路军主要任务是镇守幽燕,为中路军的预备军,可赵王也是他唯一能凑的上点关系的人了.如果能得赵王同意,转入东路军中,哪怕上阵的机会低,也总比留在京师强啊.(未完待续)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