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戚继光的真实面目!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五十一章戚继光的真实面目!
戚继光干脆利落,赵越却是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迈步走到门前。

双手向外一推,嘎吱吱木门向两侧开启,lù出一片空旷的院子,还有篱笆院门外在左近不断徘徊的人影。

和前些时日相比,这沈村热闹的不是一星半点。

“治安要抓,但是赵越却不想直接用黄县县衙的衙差,或者是登州卫的军兵。”赵越转回身,用高大的身躯挡住了外面鬼鬼祟祟向里面张望的一道道视线,正sè对两人说道:“你们看这外面有多少人是在打玻璃配方的主意?又有多少是打算做空手套白狼的生意?”

薛芳眼睛微眯,笑了笑道:“地方官衙与卫所都和大大小小的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赵贤弟有这样的担心也无可厚非。但是除了依靠官府的力量,想要保护下这沈甸村,恐怕仅凭赵贤弟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做不到的。”

赵越点了点头,这才说道:“所以我打算请教两位,不知道这个大明朝可否由民间自办团练?”

“团练?”薛芳和戚继光闻言都是一愣,马上就想到了赵越想要做什么了。

戚继光皱眉说道:“我大明朝撤掉团练使之职已经很久了,自唐宋两代起始,这地方乡民自保之风就有增无减,可是其中多为豪强!太平盛世,地方团练可‘相保相受、相及相共’,但是到了末世luàn世,这就是生祸的根苗!而我朝,虽然没有团练使,却是以按察使、兵备道分统团练诸务。这民间要是想要兴团练,却是触犯了大明律法!就算是结社,也都是士林大儒才敢如此,但也颇为朝廷诟病!”

薛芳想了想,这才言道:“其实赵贤弟想要自保,也未必走团练一路。大可以让小戚将军专门调派一队人马以防止倭寇之名,常驻沈甸村。如果赵贤弟对其中人员不放心,有小戚将军照顾,我看也大可不必如此麻烦。”

戚继光也道:“是啊!当初小弟将贺震等人留在沈村,就是怕有倭寇余党伺机报复。另外也是登州卫此刻还有些需要戚某要处理的麻烦,暂时却是不方便召回贺震诸人,有他们在,赵大哥对安全之事尽管放心……”

戚继光没说的是此时登州卫内部正是权力争夺最jī烈的时候,因为戚景通一死,整个登州卫的利益几乎被人看做了féiròu,几乎用尽了各种手段瓜分。而贺震等人却是前不久在军营中惹出了一点麻烦,戚继光不得已之下才借着这次剿匪的机会,将他们带出来,并冠以伤兵的头衔“寄存”在赵越这里。一旦登州那边高层分出个胜负,他才会放心将贺震等人带回去,当然,这个时间就不确定了。

不过在他想来,这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事情。贺震等人避开了风口làng尖,赵越和沈村也得到了“正规军”的保护!两厢便宜!

只是他后来当收到贺震的传信,得知赵越这些日子是把一群“精兵”当成苦力在用,就未免有些哭笑不得,暗道这真是书生之见,他难道不知道在这个时代拥有一批能打的“家丁”是一件多么荣耀,甚至是关系到自身前途地位的事情吗?

最后戚继光也只能哀叹这是赵越不通“国情”所致,这一次他还打算sī底下和这位赵大哥好好的沟通一下,最起码也要人尽其用。

而现如今当听说赵越有心建立团练,戚继光先是吃惊赵越的大胆,但很快他就想到自己还留在沈村十几个高手呢。

可惜赵越摇了摇头,抬手一指门外不远处的一栋已经兴建了七七八八的“砖瓦房”院落,说道:“两位进村时可曾看过赵越这栋新宅?”

薛芳知道赵越如此问必然是有深意,就连忙点头,赞叹道:“虽然不如豪门大宅一般雕梁画栋,到处亭台楼阁,却是胜在干净整洁,建筑坚固朴素。”

戚继光则是另外有所感觉,沉思说道:“适才走过时小弟留意到赵大哥这房子所用材料,尽是一些泥沙?却不知道如何又有金石之感?”

赵越哈哈一笑,略带几分得sè的说道:“这正是我接下来最赚钱的一门生意之一。”也不待两个人疑问,赵越就直接说道:“沈村地理偏僻,却是正好临近黄县和蓬莱两座县城,一面又是沼泽湿地,东面就是大海,如果不是朝廷海禁,这里单靠打渔就可以维持不小的繁荣。只可惜现在沿海内迁三十里,渔民被禁足内地,可是这倭寇却是可以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戚继光张了张嘴巴,有心辩驳几句,但是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

虽然赵越说的话中带着几分对朝廷的不敬之处,但都是事实。而他父亲戚景通在世之时,也只能够勉强保证登州一地安全。

古人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是这大明千千万万的人中,又有几人可称一个“达”字。而到了那个位置,无论出于哪种原因,恐怕这初衷却是要被埋没了。

赵越道:“正是因为安全无法保障,戚兄弟这十多名精兵强将虽然说能够支撑一时,却也不是长久之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越家小业小,经不起折腾,日后的立足之本恐怕要长久放在此处。所以赵越在这里和两位打个招呼,这民团是一定要办,要不然我晚上睡觉都睡不安稳。因此,我打算如建大屋一般,沿着沈村要害,修建城堡,军民两用,再兼之招募壮丁,训练民团以图自保,抵御倭寇……”

说到这里,赵越连忙保证:“放心,如今天下景平,在下还没有招兵买马造反的打算。”

薛芳和戚继光闻言面sè都有些悻悻,显然他们刚才是如此想了。

但是这中间还有许多麻烦,薛芳就迟疑道:“那赵贤弟是打算?”

赵越笑了笑问戚继光说:“如今天下卫所疲惫,吃空饷喝兵血之事比比皆是……别误会,我不是想讽刺什么。我只是想说,如果把民团算在这卫所空饷中,不知道是否可行?”

戚继光脸上一阵为难,好半天才在赵越期待的目光中很泄气的叹了一口气,无奈的点了点头,有气无力道:“那些人恨不能把下面当兵的血都喝干了,谁管这点卯时谁是谁……赵大哥这事儿的确好办,待小弟回去,随便拉过一个营头,补进去一个虚名的百户,再以监视倭寇之名,将哨所建立在沈村,也就是了。”

戚继光这番话倒是叫赵越小吃一惊,他本来已经做好了连哄带骗的准备,是说什么也要建立一支保护自己未来产业的武装力量。

之所以赵越起了这个念头,说实话还是因为那一次倭寇的事情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这个时代不是法制社会,虽然未来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但是最起码大部分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的。可是明朝不行,倭寇横行的沿海更不行!

如果赵越没有记错,嘉靖时期明朝的军队注意力都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倭寇对于明朝的统治者而言,无非是“疥癣之疾”无关痛痒。虽然事后证明他们预想错了,并开始把力量偏重东南一带,可那都是多少年后的事情了。起码赵越是等不起了,更何况,财帛动人心,这一次赵越拍卖玻璃方子,固然是为了最短的时间筹措资金,也是为了分散风险。但是谁也保不准没有其他的意外。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正因为这些担心,赵越一开始就想到要加强自我保护,乌龟流算什么!天大地大,自己的性命最大!我怕死怎么了?

所以他很担心戚继光会一口回绝,但是却没有想到这位小戚将军只是稍微一犹豫就痛快答应……

咦?这还是历史上的那个民族英雄吗?

英雄不都应该刚毅正直,刚直不阿,公正廉明,眼里不róu半点沙子……可是这出卖国家利益,钻国家空子的事情,似乎怎么也都不是大英雄该做的吧?

赵越一愣,心说这孩子该不会是被我带坏了吧。

不过稍一愣神,赵越就忽然想到一点,或许这个圆滑变通的少年,才是历史上那个大英雄的本来面目!

其实赵越早该知道戚继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在他的记忆中,明朝的名将,除了一个戚继光之外,同时期还有一个叫俞大猷的人。

俞大猷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人,生于弘治十六年。

这个人同样也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相比之下,看起来倒是比戚继光要厉害的多。

不过令人感到折弯叹息的是,俞大猷历任明代三朝,可谓是一生坎坷。

戎马生涯四十七年!

“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

其间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一生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明史·俞大猷传》曰:“大猷负奇志”,“忠诚许国,老而弥笃”。

而戚继光呢?

其一生可谓是一帆风顺,剿倭寇,出蓟镇,年迈之后依然被朝廷委以重任,派到广州坐镇一方!如果不是自己提出要荣归故里,说不到最后要来一个“病故于任上”,来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此一对比,就足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戚继光不是圆滑世故,知晓变通。而是一个与俞大猷一样耿直顽固的人,恐怕也不会锦衣还乡“寿终正寝”了。

想到这里,赵越再看戚继光的眼神就有些变化了。

而赵越的表情变化落在戚继光的眼中,他却是误会自己提出的意见赵越不满意,于是又为难的说道:“如果赵大哥愿意,小弟愿意担保大哥一个营职,不过如此一来就入了军户,却是不美……”

薛芳一旁忽然笑道:“这又有何难,赵贤弟的大舅子不正好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吗?”

啊?!

赵越猛地瞪大了眼睛,疑huò的问道:“谁是我大舅子?”

章节目录

言情推荐阅读:

明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明医最新章节